四川省普兴镇
成都市新津县普兴镇申报“全国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汇报材料
中共普兴镇委员会 普兴镇人民政府
(2012年10月26日)
一、普兴镇镇情介绍
普兴镇位于成都南大门,距成都市区23公里,成雅(成乐)高速、成昆铁路穿境而过,享有“成雅高速第一镇”美誉。全镇幅员面积42平方公里,辖9个村,2个社区,2.43万人。普兴镇被全域纳入天府新区,是成都市重点发展镇,是市级新材料功能区、国际铁路综合枢纽区以及龙泉山脉生态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区的主战场,是全县临空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区的中心区域和城乡统筹发展整体推进试点镇。近年来,普兴镇以奋力打造全市“两化联动”先行示范区和统筹城乡发展样板区为目标,全力抢抓天府新区建设机遇,按照“抢机遇、建园区、抓项目、强支撑、构和谐”发展思路,倾力推进“商贸物流普兴、枢纽畅通普兴、生态宜居普兴和平安和谐普兴”建设事业,成为了“幸福新津”建设最重要经济增长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全国人大考察团等各级领导800余批次先后到我镇考察新农村建设。
二、普兴镇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统筹城乡发展成绩。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大力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圆满完成了整镇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谐社区创建、基层重大公共建设项目决策公开试点等20余项省、市、县先行试点工作,成功打造了袁山社区和柳江村两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高速路-普兴场-袁山-柳江沿线成为成都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线。全国“金土地”、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重大现场会在我镇点位成功举行。
(二)交通发展成绩。全力加快天府新区配套设施建设,先后实施了普兴货场、货运外绕线、新普路、成都第二绕城高速等配套基础交通项目,极大改善了普兴的交通状况,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使普兴成为我县“双核共兴”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核”。
(三)产业发展成绩。全力推进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依托普兴货场和发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大力发展“公铁联运”物流项目,汇津、中储粮、中储油、国创、普洛斯等投资过亿的项目先后落户。近3年多,全镇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超25亿元,到位县外资金超20亿元,商贸物流成为天府新区新津分区重要的产业支撑。
(四)社会建设成绩。全力促进群众共创共享发展成果,成功创建了“全国环保优美乡镇”,省级优秀安全生产示范镇、环境优美示范镇、计生创国优示范镇,市级平安示范镇、和谐劳动关系示范镇等。尤其注重劳动力培训就业工作,在全县率先引进劳动力外包服务,着力打造天府新区“四大”培训就业基地。袁山、天宫等4个农民集中区实现劳动力转移率达92.2 %,全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实现新增人数和完成率均位列全县第一。
三、普兴镇新农村建设主要特色亮点
(一)袁山统筹城乡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袁山社区总人口1008人,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16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被成都市确定为市级贫困村。2011年,袁山农民集中度达93.6%,居民转移就业率达95%。农民人均纯收入上万,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0万元。户户青瓦房,家家大宅院,水电气光纤直通到家,教育、卫生、就业、保障等城市公共服务全部延伸到位。
袁山社区探索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模式的主要做法有:一是农民自愿搬迁集中度高。采取“自愿搬迁,统规自建”的方式,规划时充分尊重和利用原有地形和自然条件,建设时对村民建房进行统一补助并合理利用旧有建筑材料,监督时镇、村以及专业监理公司全程监管指导,建设出了风格新颖、功能合理、配套齐全的具有川西民居风格的农村住宅。二是抓产业发展增收致富。成立袁山农业发展公司这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贷款入股,参与养殖合作社经营,建成了全省规模最大的獭兔养殖基地,形成了集獭兔养殖、兔肉及兔皮精深加工于一体的獭兔产业链。同时,按照“减排、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袁山成为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示范片区。在就业方面,社区农民承包獭兔养殖车间,成为“车间主任”;社区依托千亩青花椒基地和花卉基地,吸引农民在基地务工,成为“产业工人”;社区与园区企业开展“村企结对”,开通免费“就业交通车”,全村620个劳动力均实现相对固定就业。三是抓社会建设促干群和谐。社区按照成都市“1+17”标准配套建设了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28项城市公共服务全部延伸到位;成功探索了“2+2”新型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受到中央组织部的高度关注;开展了“五星文明户”、“道德模范户”、“平安家庭”评选活动,成立了老年文宣队、留守儿童关爱家园等。社区连续多年实现了“零发案、零上访、零投诉”,极大地提高了群众集中居住后的安全感、幸福感,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袁山社区获得的主要荣誉:袁山社区被授予“国家级生态村”、“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级环境优美示范社区”、“省级文明村(社区)”、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最美丽的田园村庄”、“市级绿色社区”、、“市级和谐社区”、“市级巾帼示范村”、“市级计生服务社区”、“市级寸草心家园”、“市级大调解先进村”等多项荣誉。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CCTV-2)《对话》栏目--“春暖—一号文件进我家”在袁山社区现场录制,荣获第三届建设成都突出贡献奖。
(二)徐家渡社区建设开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又一新模式。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探索创新中,我镇用好用活新农村和重点镇建设等相关政策,充分发挥乡镇主体作用,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和新型社区建设,成功探索了徐家渡社区新模式。徐家渡社区是我镇2011年度引进纯社会资金投资建设的农村新型社区,该项目规划建设占地243亩,总投资规模达1.9亿元,总建筑面积近9万平方米。房屋建设、土地流转、产业配套以及公共服务等各项工作正顺利推进,2013年3月将交付使用。徐家渡社区采取“统规自建政策模式的统规代建”建设模式,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同时,充分尊重意愿,较好地调动了市场和群众两方面的积极性,而且较好地体现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成为新农村建设又一种模式和新亮点。
一是为让群众“动心”,在规划设计上体现出“新颖高端”的特点。社区按照城市中高档小区标准进行规划,在户型设计上,提供了四种户型供群众自主选择,更强调生活空间的实用;在交通组织上,实施“主要车行道、消防车道以及入户道路”等三级道路布局;在社区绿化上,小区总绿地率达到用地面积的30%,外部将结合街头绿地打造城市景观带,内部将以贯穿南北向的景观绿地轴为中心,打造小区内绿地景观组团;在车位配套上,社区按照0.7辆/100㎡的标准配备机动车住宅停车位,按照0.8辆/100㎡的标准配备商业停车位和非机动车停车位。二是为让群众“放心”,在奖励政策上体现出“优惠实用”的特点。为确保群众放心搬迁入住社区,抛开“可能增添经济负担”的顾虑,先后出台了“报名奖励”、“提前履约奖”、“履约奖”和“贡献奖”等奖励措施,让群众从报名、倒房、腾宅基地到入住新居等环节,都能充分享受最优惠的政策,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群众“不出钱或少出钱”就能搬入新房。尤其对弱势群体能入住新居提供了基本保证,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可和支持。三是为让群众“安心”,在产业配套上体现出“富民强村”的特点。探索农旅结合产业发展新模式,依托柳江万亩蔬菜基地以及杨柳河绿道,逐步在徐家渡社区、杨柳河沿岸打造集游客中心、旅游贸易街、社区商业街、沿河景观区、休闲服务区等于一体的“农家文化4A级风景区”,让群众能够通过到现代农业园区和现代服务行业就业、自主经营小吃、餐馆等增收致富,真正实现群众“不出门就业、不出村赚钱”的美好愿景。同时,在社区内建设一定的商业铺面,无偿交付村组集体经营和管理,发展商贸、餐饮等服务产业。这部分商业设施收益将属于社区集中居住农户所有,为群众带来长期收益,为今后解决社区物业管理等问题免除了后顾之忧。
(三)柳江蔬菜产业园成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典范。柳江村幅员面积4970亩,2230人,是国家级柳江万亩蔬菜产业园的核心区,是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是全市创先争优活动和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重点联系点。2011年,全村实现蔬菜复种面积达4500亩,实现蔬菜营销收入8500万元,劳动力转移率达90.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500元。
为统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园成立了园区管委会,负责协调推进园区的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技术服务、市场营销、政策体系建设等。同时,示范园坚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引导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市场化经营园区生产资料配送、种苗供应、产品营销等。示范园采用“大园区、小业主”发展模式,通过深化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形成了规模经营。在“统”的层面上,柳江以蔬菜专业合作社为纽带,通过市场建立利益连接机制,在分户种植的基础上实现了规模经营和“五个统一”,即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生产物资供应、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指导和统一市场信息服务。在“分”的层面上,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在品种选择、流转土地等方面由农民自主决策、自主经营。示范园实行一年三熟的“菜—菜—稻”种植模式,这既可以确保粮食稳定生产和群众口粮自足,又可以通过种植水稻调节或改变土壤肥力,减少蔬菜病虫害的发生,为蔬菜种植创造更好的自然生长条件。柳江“大园区、小业主”发展模式受到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的高度肯定,同时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场会等重大活动在柳江成功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