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工作总结
新建原名叫万家,明末清初毁于战火,战后重建家园,称“兴建”,清康熙年间,又改为“新建”,沿袭至今已有400多年。新建镇位于宜兴西北,地处滆湖和长荡湖之间,与武进、金坛、溧阳交界,距市区28千米。面积45平方千米,总人口2.6万人,辖1个居委会、6个行政村。新老宜金一级公路、兴杨公路贯穿全镇南北,与104国道相邻,可直达沪、宁、杭等大中城市;内河运输便利,是沟通大江南北的重镇,可直达上海、张家港等大中型港口。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环境整治的具体要求。根据我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的任务安排,新建镇人民政府具体负责所属示范区内重点示范点工程项目建设,并以点带面推进我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我镇严格按照因地制宜、科学实施的原则,迅速行动、扎实推进,特别是参加市推进会以来,我镇及时落实会议精神,全镇上下思想更统一、目标更明晰,在市整治现场指挥部的具体指导下,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基层干群合力攻坚,全力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建设,确保按期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据初步统计,去年以来,镇、村、社会三级在环境综合整治的资本投入超过2000万元,创历史之最,其中6个行政村用于生态环境整治的资金投入达1400多万元。现就前阶段整治工作总结如下: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全镇共投资2000余万元,投工投劳5000余人次,逐步完善各项设施。迄今为止,我镇3个三星级康居乡村、9个二星级康居乡村和91个环境整洁村已通过了市级验收,验收合格率达到99%。在较好地完成了上级安排的整治任务的同时,也真正实现了改善新建镇村民生活品质和美化村民生活空间的最终目的。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势推进农村环境整治
按照市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部署,我镇迅速召开动员大会,把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工作列入镇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副组长的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镇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工作。在镇整治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分别由班子成员担任组长,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在整治工作实施过程中,各个小组按照既定方针密切配合,各司其责,积极履行职能,各村也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并落实专人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确保了该项工作顺利进行。通过强有力的工作机构推进,整治工作成效显著,达到预期目标。
二、广泛宣传发动,多方参与农村环境整治
镇党委和政府多次召开会议认真学习上级文件,按照要求部署相关工作,广泛宣传和积极发动。同时利用电子显示屏进行滚动宣传。在镇区主要街道、热闹集市、主要交通道口、各村部张贴各类宣传标语、横幅。
为了能做到家喻户晓,及时召开村民小组代表会议,宣传整治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并相应做好必要的解释工作,同时听取意见,集思广益。同时为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各小组印制大量宣传材料挨家挨户进行发放,并向村民大力宣传整治工作的意义,争取做到宣传全覆盖,思想都统一。
三、加大各项投入,保质完成农村环境整治
依据工作要求,我镇积极迅速行动,完善设施建设。其中,新建道路长度达到23815米,粉刷墙面20450平方米,疏浚河道1000多米,新修村内排水管道沟渠6786米,新增村庄绿化面积近19万平方米,清理乱堆乱放265处,新增固定垃圾箱256个,清理乱搭乱建12800平方米,新建公厕46座等。高标准完成了农贸市场全面改造升级,贯庄路、艺蝶路、臧林路、三鑫路等道路的黑色化改造,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显著,镇村面貌实现了质的提升。
在抓好面的基础上,我镇在突出亮点工程上也卓有成效。新建村乔南自然村在改造过程中,投入150多万元,引进国外的先进乡村理念,把村庄建设成花园式的现代农村;留住村新塘自然村一方面花费数十万元将村内几个死水塘通过暗渠打通成为活水汇入村外新丰河,解决了该村多年来一到汛期就遭淹的顽疾,另一方面该村在整治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加入自选动作,为丰富村民业余生活,村里出资建造了篮球场和综合活动室;臧林村上塘自然村为了保持村庄的自然原貌,修改了原先的规划,保留住了近三亩地的天然竹园,为该村的自然景观增色不少,同时也节省了大笔的开支。以上三个村成功创建成三星级村庄。
四、健全管理机制,全面完成农村环境整治
一是我镇实行“受益者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投入机制,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村庄环境整治,在实施过程中也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比如一些有劳动能力的低保户加入保洁队伍或整治工作中来,有的民众无偿捐赠建筑材料等。
二是管理考核机制,我镇按照上级要求落实了“领导包片、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的“点、线、面”责任机制,在细化环境整治的标准和要求、细化环境整治责任和区域的同时将整治任务落实到每个参与者身上。使整治工作更具体,更具可操作性,效率更高。
三是责任追究制度。我镇根据每次参加验收的村庄通过率,对相关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一定的奖惩措施,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的。
农村环境整治,既是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内容,也是执政为民、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一年来,我们新建镇牢固树立“环境美镇”意识,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战略之举、德政工程,全镇动员、科学谋划、强势推进,有力提升了镇村环境面貌,实现了江苏省卫生村、生态村全覆盖,先后荣获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镇等称号。工作中,我们主要做到了三个落实:
一、落实镇村一体,整体联动推进综合整治。我们按照“重点突破、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镇村一体”的思路,立足新建全域,整体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一方面,实施镇级带动。集中力量对镇区进行集中整治,通过整治,集镇自我发展、带动周边、凝聚人心的功能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狠抓村级试点。确立“三先行”原则,即基础好的村先行、积极性高的村先行、特色鲜明的村先行,充分利用各类创建平台,大力开展综合整治和试点改造,为面上推进积累经验、提供示范。通过集镇的辐射带动和试点村的示范倒逼,全镇上下掀起了“村村建公园、处处有亮点”的建设热潮,形成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滚动推进、全面展开的生动局面。一年来,全镇已建成省市各级环境亮点8个,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我们始终坚持因村制宜、量体制衣,注重把农村特有的人文底蕴、地域风貌、自然生态等元素有机融入整治,形成了一批生态风貌秀美、人文气息浓郁的新型村庄。大力实施立面出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线路优化、河道清淤、污水纳管、垃圾收运等八项工程,高标准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农村环境更加宜居、农民生活更加幸福。
二、落实建管并举,构建维护环境的长效机制。针对农村环境整治容易反弹的实际,我们着眼于从制度上着力,完善制度,强化考核,为农村长治久洁构建长效机制。一是强化镇级领导。建立镇领导班子成员包片、机关中层干部包村制度,做到定人定村定责,对整治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检查、督促进度,确保整治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二是突出村级主体。把村级作为农村环境整治、管理的主体,对“路面、河面、”墙面等重点部位,实施全日制、宽领域、立体式的常态保结,确保农村环境始终干干净净、整整洁洁。三是严格督查考核。以“月评季查”为重点,加大对农村环境整治的考核力度和频次,每月由镇爱卫办组织一次“月查”,每季度由镇主要领导带队进行一次综合考评。镇设立50万元整治专项资金,对每季评出的一、二、三名分别给予奖励,农村环境管护进入常态化的轨道。
三、落实共建共享,凝聚推进政治的强大合力。按照“集多方财力、建综合亮点”的思路,整合社会资源、集聚社会力量,合力推进整治工作。一是创建资源。紧密结合陶都美丽乡村、幸福村、卫生村等各项创建和国家卫生镇及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大力开展综合整治,积极对上各类创建资金,建成了综合亮点。二是争取社会资源。深入开展“集聚社会资本,共建幸福新建”活动,广泛动员本土企业、热心人士、在外乡贤为新建建设出资出力。三是发动群众参与。在狠抓环境整治的同时,我们切实加强对群众环境意识的教育培养,发动群众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广大群众真正成为环境整治的参与者、实践者、监督者和守护者。
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我们不仅改善了镇村面貌,更激发了广大群众建设幸福美好新家园的磅礴动力;不仅催生了环境意识的觉醒,更坚定了我们“环境美镇”、加快转型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2013年创建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的目标,以更大的力度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向深入。重点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一是抓扩面。对符合建亮点的村,继续加大建设力度,对新建整治亮点的村,按照投资规模给予5-20万元的奖励,致力打造有特色、有亮点的农村整治亮点。二是重管理。按照“建到哪,管到哪”的要求,对所有建成的亮点落实长效管护机制,并将管护范围向全村扩大,始终保持干净整洁有序的农村环境面貌,使整治投入的都能发挥最大效应。三是强机制。在“月查季评”的同时,细化长效管理办法,做到保洁区域、保洁责任、保洁人员“三落实”。
当前,我镇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通过全镇上下共同努力,环境整治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也看到问题与困难:一是推进速度有差异。个别村的任务还很繁重,必须奋力冲刺;二是资金投入压力大,基本上都靠镇村自筹解决。三是相关部门协调难。管线移位进程慢,影响整治进度。
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下阶段,我镇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广大群众主动参与;进一步加大投入,保证工作进度,巩固整治成果,再掀整治热潮;全面开展“整治回头看”工作,抓好长效管理机制,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提升村民素质,共建富裕和谐秀美新新建。
宜兴市新建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