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 突出特色 注重实效
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全县辖7个镇、30个乡、312个行政村,总面积9219.7平方公里,人口53.2万,其中以满族、蒙古族为主的16个少数民族人口30.7万,占总人口的57.7%,是承德市人口第一大县,河北省面积第一大县,全国唯一一个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近年来,我县立足清洁能源大县、农业产业化强县、生态旅游名县、城镇化特色县定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和新农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农业增产增效取得新成绩,农民持续增收取得新成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农村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极大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良好局面。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亿元,同比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1亿元,同比增长101.9%;财政收入完成5.1亿元,同比增长2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9亿元,同比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887元和13360元,同比均增长10%。先后获得“全国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基地县”、“中国马铃薯之乡”、“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河北蔬菜之乡”、“北方草原和畜牧现代化建设试点县”、“全国商品牛基地县”和“河北省畜牧重点县”等荣誉称号。
一、大力实施幸福新村建设,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按照“山水林田村、房水路电讯、文教卫保服”综合治理配套的要求,以“三带四区多中心”为空间布局,积极稳妥推进幸福新村建设。一是着力打造新农村建设示范带。以东中西沿着三条旅游环线为重点,逐年打造特色农业新村、旅游发展新村、民俗文化新村,通过连片整治,分步推进,使三条旅游带成为展示围场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成就的示范带。二是着力建设乡村旅游接待区。以兰旗卡伦、四道沟、御道口、哈里哈四个乡镇为重点,以新民居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全面提高旅游接待水平,使这四个乡镇成为坝下旅游接待的重要节点,带动坝下旅游整体水平的提升。三是着力推进中心镇新村建设。将中心镇和新村作为有机整体,统一编制城乡总体规划,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通过“三重”(农地重新整理、村镇重新建设、要素重新整合),联动建设“三区”(新型居住社区、新型产业园区、新型商贸服务区),实现“四集中”(产业向园区、商铺向市场、居住向小区、居民向城镇集中)和“三转变”(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农村向城镇转化、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变)。着力培育建设12个产业基础好、人口聚集能力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中心乡镇,将其作为全县重点中心镇的先导区,建成区域特色经济中心、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台和城乡管理体制创新的示范区。四是着力抓好原有示范村的完善提升。对原有省级新民居示范村,按照“幸福新村”建设标准抓完善抓提高。对新村建设规划保留村,以“四化”(道路硬化、街道亮化、庭院净化、村庄绿化)和旧民居“五改”(改房、改厨、改厕、改水、改能)为重点,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环境优美村庄。五是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推进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以“创建绿色家园、建设幸福新村”为主要目标,加大“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绿化力度,加快实施街道两侧、村庄公共绿地、庭院绿化,做到路边有树木,庭院有绿荫,活动有绿地。按照“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统筹兼顾、重点攻坚”的工作思路,2012年大力实施了以“五清、五化、六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农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012年至2016年全县共建设幸福新村(新民居示范村)53个村,其中新建村24个村,改造提升村29个村。累计完成投资46433万元,完成新民居建设19.4万平方米,安置1799户,改造提升完成5377户。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完成新修道路29556米,新打机井1126眼,新增自来水2317户,新建沼气425户,新建垃圾点147个,新架输电线路9900米,街巷硬化15.4万平方米,新安装路灯1395盏,绿化栽树29万株,建设绿地30750平方米,新建文化广场20500平方米,新建公厕23个、卫生室800平方米、村民活动中心290平方米。
二、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我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构建以休闲旅游为引擎、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清洁能源为支撑、以现代物流为动力的现代产业格局。
(一)休闲旅游业健康发展,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抢抓河北省打造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和承德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战略机遇,把休闲旅游产业摆在最突出的位置,优先发展、重点发展、加快发展。2016年累计接待游客11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6亿元。一是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完成了《自治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并聘请北京大学博雅旅游规划设计院对7个乡镇、3个组团的概念性规划及庙宫、小滦河流域旅游风景区进行了初步规划,以规划为先导,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产业的目标定位、发展方向和拳头品牌,全力打造知名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二是开发力度不断加大。立足“休闲、高端”定位,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旅游规模档次和综合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先后引进帅宝滑雪场、皇家温泉部落等超亿元项目6个,枫林苑度假酒店、御盛捷坝上行宫项目建成投运;大峡谷自然生态公园、木兰庄园度假酒店等4个续建项目加快推进;圣境围场、顾拜旦体育休闲小镇等5个前期项目进展顺利。新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2个、高标准旅游公厕10座、旅游道路11.9公里、停车场1.2万平方米、文化广场2处;扎实推进旅游通道绿化二期工程,完成绿化0.9万亩,建设节点性景观12处;桃山湖景区42辆环保车投入运营,“木兰秋狝”文化展览馆完成主体工程。三是旅游形象不断提升。把旅游环境整治和旅游品牌宣传推介作为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制定出台了《旅游市场秩序整顿实施方案》,抽调专人组建旅游综合执法大队,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旅游环境秩序明显好转。第二届木兰围场风光摄影大赛、北京地铁10号线地铁车体广告、承德国际旅游节、廊坊项目洽谈会、旅游商品展销会等一系列宣传促销活动效果明显,《围场摄影指南》、《木兰秋狝文化与围场旅游》、《画说围场》等宣传画册编辑完成,瑞典可持续发展公司木兰围场宣传片拍摄完成,“木兰围场”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四是乡村旅游稳步发展。制定出台了《自治县2012年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对四道沟、御道口、哈里哈、棋盘山等旅游沿线重要节点进行集中打造,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和管理,乡村旅游实现了健康有序发展,全县农家游户达到273户,接待游客5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6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1% 和23%。
(二)生态农业加快发展,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坚持“一产抓特色”不动摇,把马铃薯和蔬菜作为特色主导产业,优先发展、突出发展;把畜牧、林果、中药材作为优势产业,特殊对待、重点扶持,初步形成了具有围场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格局。一是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蔬菜栽培面积达到27.4万亩,其中设施菜面积达到3.83万亩,新建肉奶牛、肉鸡、肉羊等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10.1万平方米,牛饲养量达到35万头、肉鸡800万只、肉羊41万只,新发展果品生产基地2万亩、沙棘生产基地0.5万亩、中草药种植基地1万亩、苗木生产基地1万亩,全县果树面积达到15万亩,苗圃达到1.5万亩,花卉及中草药种植面积达到4.7万亩。二是以壮强优势企业为抓手,龙头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编制完成了《全县现代生态农业总体规划》,以规划为指导,全面加大农业项目谋划建设力度,2012年实施超千万元农业产业化项目19个,完成投资8.1亿元,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7家,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4.2%。富龙马铃薯全粉加工、保承中草药提取等5个项目开工建设,味来食品、天原药业迁建2个项目建成投产,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三是以中介组织为纽带,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坚持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作为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产品顺畅销售的关键,安排资金120万元,对大规模流转土地进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进一步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做大做强,2012年,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70家,总数达到264家,辐射带动农户6万余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拓展农产品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广新技术、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以典型示范为引领,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打破乡镇界限,以流域为单元,重点抓好4个农业综合示范区(沟域经济)、3类特色农业旅游示范点、1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三大类17个示范典型,建设1000亩以上马铃薯综合技术应用示范园区3个、设施蔬菜示范园区3个、林业经济示范区2个,新建肉奶牛规模小区40个,肉鸡养殖小区2个,生猪规模养殖场18个,肉羊养殖场45个。
(三)工业经济稳步增长,支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以潜力型、成长型、技改型项目和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为重点,着力加大扶持力度,积极破解瓶颈制约和发展难题,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扩大总量,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保持稳定发展态势。201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6亿元、增加值1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13.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24亿元、增加值10.2亿元。一是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坚持把清洁能源作为优势产业重点培育,积极做好风电项目规范管理、全程服务和矛盾破解等工作,推动风电产业快速发展。东润庙子沟、华能御道口牧场二期、龙源五乡梁等风电场建设项目全面完成,风电产业完成投资22.1亿元,新增装机15.8万千瓦,总装机达到158.6万千瓦,并网发电153.6万千瓦,实现税金7430万元,增长6.3%;水电、光电开发积极推进,累计实现装机500千瓦。二是骨干企业支撑力明显增强。大力实施骨干企业培育工程,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25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7家,红松风电等“工业十强”企业实现产值16.9亿元,税金915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6.1%和11.8%,工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三是矿业资源开发利用有序推进。扎实推进以萤石、硅砂等为重点的矿产资源整合,加快泰豪氟化工、鑫泰铁选等技改扩能进程,加大硅砂行业整治力度,严厉打击无证开采、私挖乱采、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硅砂产品经营秩序明显好转,矿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2012年实现产值6亿元,税金50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5%和4.3%。
(四)现代物流健康发展,城乡市场持续繁荣。紧紧围绕“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促进大发展”的总体思路,不断创新机制、拓宽领域、增加投入、优化环境,现代物流产业蓄势发展。市场体系建设日趋完善,以健全城乡流通网络、改善城乡市场条件、培育居民消费热点为重点,深入实施了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村级标准化农家店10家,进行信息化改造8家,鑫达商贸有限公司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升级改造和福满家集团农超对接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冀北物流园区完成选址和地形测绘工作。2012年,发展私营企业102户,个体工商户943户,总数分别达到1056户和9396户,累计销售各类家电下乡商品35487台(件),实现销售总额8361.4万元,兑付补贴资金1009.4万元,有效拉动了消费,农民得到了实惠。以稳定和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消费安全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对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监管,有效保障了商品流通环节安全。201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亿元,外贸出口352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和75.1%,实际利用外资1615万美元。
(五)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扶贫攻坚稳步推进。把加快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抓手,本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积极引导要素向园区集中、政策向园区倾斜、项目向园区聚集,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破解土地、资金等瓶颈制约,为园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要素保障。四合永工业园区3.5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入园企业总数达到37家,实现产值6亿元,税金2500万元,安排就业人员1300人,园区载体作用不断增强。木兰皇家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启动建设,开工建设重点项目4个,入驻企业5家。冀北物流园区完成选址,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初步形成了多点布局、多元支撑的园区经济发展新格局。将扶贫开发纳入经济与社会、城镇与乡村发展全局之中,抓住国家燕山—太行山片区扶贫开发机遇,高标准编制了《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加大跑办和协调力度,整合财政扶贫资金、行业扶贫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富民产业建设,支持鼓励引导农户发展脱贫产业;加强小额信贷公司、农村自立服务社、“互助资金”合作社建设,新发展小额贷款公司2家,自立服务社覆盖乡镇26个,互助资金试点村达到55个;深入开展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和实用技术等技能培训,提高贫困群众基本素质和劳动技能。2012年,谋划总投资1803.9亿元的重点项目370个,启动了首批61个村扶贫开发工作,统筹各类支农资金5000万元,谋划推进了农村饮水安全、村街道路硬化等重点项目456个,总投资8.6亿元,年内,共有220个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4亿元,3100户、1.1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三、扎实推进环境建设,瓶颈制约有效破解。
我县始终把改善发展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推动发展的“生命线”,突出重点,综合施治,在全县上下初步形成了开放、包容、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
(一)发展硬环境不断改善。强化基础支撑和基础保障,加快以路、水、电、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破解制约难题。承围高速、御大公路加快推进,围御高速获省发改委批复,投资1.89亿元完成村村通公路357.1公里,全县312个村全部修通油路或水泥路。投资7800余万元,集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水电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工程,新打机井153眼,维修配套440眼,新增节水灌溉5.9万亩,解决了6.82万口人饮水安全问题。城乡建设稳步推进,编制完成《可持续发展概念性区域空间规划》,县城共投资16.5亿元,重点实施木兰路改造等29 个城建项目,建立健全了城市综合管理长效机制,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城市化率达到33.5%,增长1.5个百分点。
(二)发展软环境不断优化。坚持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提升实力,增强活力、打造竞争力的关键,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服务举措,提升服务质量。深入开展“倡三风刹五风”和执行力进机关等活动,重点加强电子政务、网上审批、电子监察“三项建设”,全面实施首办负责、联审联办、限时办结“三项制度”,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三个平台”,将所有能进驻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事项一律进驻,并推进“三集中”管理和“项目审批一站式、服务收费一费制、考核评优一票否决制”三个一工程,努力做到审批程序最简、时间最短、收费最低,着力打造优质高效、全程周到的“服务高地”,在全县上下营造亲商、安商、护商、富商的浓厚氛围。坚持依法行政,严格规范执法行为,突出解决了机关工作人员作风漂浮、纪律不严、执法方式简单等问题;不断加强群众环境观念教育,引导群众破除小农经济意识,着眼市场经济规则,“人人都是开放形象,处处都是投资环境”的共识深入人心。
(三)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打生态牌、走特色路,持续加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坚持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统筹推进,对新上项目做到“三个一律”,即:对生态有破坏、对环境有影响的一律不上,不符合集约用地要求的一律不上,达不到节能环保要求的一律不上。集中精力抓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2012年共完成造林10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8平方公里,人工种草4000亩。狠抓节能减排和环境整治,把节能减排做为环境保护、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积极构筑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红松洼、塞罕坝和滦河上游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顺利通过七部委联合评估。工业、建筑、商贸、农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工作效果明显,投资3360万元完成供热公司节能改造,完成建筑节能改造4.3万平方米,取缔淀粉生产企业24家、淘汰水泥生产企业5家。
四、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民计民生持续改善。
我县坚持把民生问题作为县委、县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惠民利民”工程为主线,积极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惠民举措全面落实。积极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事业和民生问题,2016年重点办理惠民实事20件,用于社会事业和民生资金达到5.93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21.5万人,新农合参合农民达到39.9万人,参保率和参合率分别达到90%和95.1%。广泛开展社会救助活动,2015年发放救灾救济资金7199万元,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开工建设;对3.95万名城乡低保对象进行分类施保,发放城乡低保金6008.8万元;对流浪人员和困难家庭大病患者进行及时救助,发放救助资金2740万元;2012年新建廉租房60套、公租房150套,投资1116.5万元改造农村危房1000余户。
(二)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投资6041万元,启动学校餐厅楼、宿舍楼、农村幼儿园建设等20个重点项目,28295名农村学生享受到了免费营养餐;中高考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出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实施了天成国强手工艺术开发等7个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开展彩色周末、文化下乡活动50余次。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部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农村急救体系项目完成主体工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水平得到提高。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人口出生率11.1‰、自然增长率7.19‰,出生人口性别比104.5。广电、体育、民族宗教工作扎实推进,特别是成功举办了首届全民运动会,进一步提高了全县社会事业发展层次。
(三)社会管理不断加强。扎实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四个覆盖”和城镇社区“四有三进”创建工作,着力推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全面推行“1+N”警务模式和村民代办服务制,管理社会、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严格按照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谁主管、谁负责”要求,深入开展“打非治违”、“道路交通秩序大整治”等专项行动,全力消除安全隐患,全县无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严厉打击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地沟油、瘦肉精等不法行为,开展酒类整治、药品及器械专项检查活动,共检查食品药品经营单位21394家,查处违法违规案件354起,关闭取缔26家,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四)平安围场建设扎实有效。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安全隐患整治、社会治安管控、疑难信访案件百日攻坚等集中行动,严格落实“四级包保”、重点案件“五包一”责任机制和领导干部接访、约访、下访制度,及时妥善疏导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620余件。结合严打整治专项活动,深入开展“打四黑、除四害”行动,建立和完善反恐处突、打击犯罪、治安防范、危爆管理、重点人员稳控等工作机制,遏制涉黑涉恶势力滋生蔓延,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598起,实现命案必破目标。通过超常规的举措和力度,打赢了信访稳定、夏季严打和十八大安保“三大战役”,实现了十八大期间“四个归零”和“六个确保”目标。积极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各类应急演练,深入开展危爆物品和消防场所大排查、大检查,防火、防汛、防疫等工作取得扎实成效;加大普法宣传力度,群众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全县政治安定、社会稳定。
总之,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近年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坚持生态优先、持续发展、绿色崛起理念,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突出培育“四大产业”,集中精力稳增长、促转型、统城乡、强基础、惠民生,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提高农民幸福指数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