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东海之滨的璀璨明珠,一座融千年古城深厚底蕴、江南名城秀丽山水、现代城市繁荣昌盛为一体的古城新市。位于浙江沿海中部,陆域面积220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819平方公里,辖5个街道、14个镇,总人口116万。临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人文荟萃,底蕴深厚;临海,中国沿海首批开放城市,中国股份合作制经济发祥地之一,科学发展,走向前列;临海,国家园林城市,21世纪中国大陆第一缕曙光首照地,山水秀丽,闻名遐迩。
美丽乡村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深化和提升,也是在农村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跨越的战略选择。群策群力推进“三大示范区”建设,实现千年古城新崛起,是时代赋予临海责任与机遇。怎样建设美丽乡村,达到美丽乡村“四个美”的要求,我市必须从实际出发,走自己有特色的路子,彰显独特魅力,实现乡村美丽“蝶变”。
一、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优势。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长三角最具竞争力城市的目标,实施竞争力提升战略,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农村面貌有较大改观。
(一)农业产业发展特色鲜明。
加快培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坚持走精品农业发展之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初步实现产业化、园区化、品牌化。柑橘、杨梅、茶叶、西蓝花四大优势农产品精品更精,全部成为国家级品牌,涌泉镇、白水洋镇、河头镇、上盘镇荣获“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镇”。
(二)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坚持生态建设,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以“百村工程”为抓手,深入开展以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为重点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2020年,按照台州市委统一部署,在全市深入开展“清洁家园、和谐乡村”活动,19个镇(街道)均建立了“三有”机制,人居环境得到全面优化。同时积极推进乡村康庄工程、农村电网改造等配套设施建设,等级公路通村率和通村公路硬化率双双达到100%。
(三)农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在推进康居工程、农房改造和清洁家园等建设的同时,我市还尤其重视软环境的建设。在农村广泛开展“送文化”、“种文化”活动,全市涌现出几百支农民演唱队、腰鼓队、舞龙队、舞狮队、锣鼓队。至2010年,全市有11个镇(街道)评为省“东海文化明珠乡镇”,12个镇(街道)评为台州市“文化明星乡镇”,所有村(社区)均建成了村级文化中心(俱乐部)。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全面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各个乡镇对自身文化都有做相应的介绍,使人们足不出村就能了解各镇、各村文化建设情况,也对相关文化知识有足够的了解,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文明程度。
二、我市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挑战。
“美丽乡村”要求达到“四个美”,即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庄整治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对照其标准,我市美丽乡村建设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村庄规划质量有待提高。
截至2017年底,我市998个行政村中已有893个村庄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完成率达95.6%。时间推移,时代进步,由于当时没有预计到村庄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后来也没有及时修订,规划明显滞后于村庄发展的需要。
(二)村民保洁意识有待增强。
由于部分镇(街道)财政困难、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民保洁意识不强,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很难落实,即便是已经整治的村庄也有逐步退化现象,“脏、乱、差”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依旧存在。
(三)村级参与力度有待加大。
美丽乡村建设,农民是主力军,农村是主战场,村级参与力度直接关系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但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中,不配合,不参与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村干部和群众认为建设美丽乡村是上级政府部门的事,上面拨钱,下面干事,有多少钱,干多少事,不去领会“美丽乡村群众建,建好乡村为群众”的道理,主体意识不强。如何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让他们真正从政府“要我做”转变成“我要做”,值得思考。
三、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美丽乡村建设,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载体和主抓手,是推进“三大示范区”建设,实现千年古城新崛起的重要保障。临海的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审视现实,因地制宜,创新发展,创造特色,树立生态、文化、品牌“三大理念”,加以推进。
(一)以生态理念规划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提升工程。开展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是前提。省委政府首次提出美丽乡村是在《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中,这是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建设美丽乡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为此,要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作为重中之重,在规划中引入生态文明的理念,从各个乡村的地理地貌、自然景观、民俗文化、农业结构等各个方面去研究,因村制宜,用心策划,努力挖掘,塑造特色,充分体现科学性、连续性。
(二)以文化理念融入美丽乡村。
任何东西没有文化,就没有生机和活力。在城乡统筹大环境下,美丽乡村建设同样要有文化的元素。如果千村一面,则缺乏生机和活力,容易引起审美疲劳,必须因地制宜,培育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我市山水资源丰富,产业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小邹鲁”和“文化之邦”的美誉,众多的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存分布在各个镇(街道),呈现出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特色鲜明的临海乡镇文化。为此,可以把文化理念融入美丽乡村,深度挖掘乡土文化,传承弘扬地方历史;也可以从产业发展、景观改造等方面入手,注重村庄差异性,保留村庄特色化,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
(三)以品牌理念经营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目标是要达到“宜居、宜业、宜游”。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有品牌的意识。对照产业提升工程的要求,我市各地应当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的提档升级,尽快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以品牌理念经营美丽乡村,发挥美丽乡村建设效益,从而促进当地百姓增收致富。一要打好“旅游”牌。临海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应该积极依托本地丰富的生态、旅游和休闲资源,加大旅游开发力度,着力培育精品观光旅游景点,努力打造山水旅游品牌。二要打好“农业”牌。美丽乡村建设要保持乡村特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临海农业优势要牢牢抓住,如涌泉、白水洋等乡镇可以依托柑橘、杨梅等特色农产品,着力打好农业特色品牌,确保美丽乡村建设保持农村特点,利于农民生产生活,增收致富。三要打好“文化”牌。加强文化品牌树立,积极创建农家乐村、体育村、廉政文化示范村等文化特色村,充分发掘利用文化特色、文化品牌,柑橘文化,茶文化等,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特有品牌优势,探索创新经营模式,开拓市场。
四、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实现途径。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集聚我市人民的智慧,切实发挥好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由于建设主体的建设理念和工作水平有限,因此,加强政府引导非常重要。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政策措施,形成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舆论氛围。创建美丽乡村,一些对农民有益的事情得不到农民的理解,政府部门要做好、做细农民工作,把相关政策向农民说清楚,获得他们的支持与主动。加大财政投入,形成相对应的以奖代补机制。政府部门要根据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群众的承受能力来建设,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吸收外地资本和社会资金用于创建项目建设,调动他们创建的积极性。黄海萍捐资3000万元支援桃渚镇石柱下村开展新农村建设,就是一件成功案例。
(二)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
在具体操作中,要加快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尤其是要不断增强农民服从规划管理的自觉性,维护环境卫生的责任感以及参与村庄建设的积极性,为美丽乡村建设做出最大贡献。尤其是在村庄环境卫生保洁的长效机制的落实上,要在广大农民的自觉性发挥上多下功夫。要重视农民文化知识、农民素质及创业创新等方面教育,充分利用各行政村的远程教育平台,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确保农民综合素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能够相匹配。
(三)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作用。
注意挖掘典型,示范带动。要树立“一个典型一根标杆,一个典型一种导向”的意识,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过程中先进典型的树立和宣传工作,只有大力推广它的好经验、好做法,才能更生动、更直观地告诉大家如何全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以此推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整体向前发展。以点带面,梯次推进。要树立“手中有典型、心中有全局”的理念,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作用,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以行政村为单位,分期、分批、分阶段抓好示范村的建设,切实发挥示范村的扩散效应,先易后难,成熟一个、创建一个,循序渐进抓落实,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实现乡村美丽“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