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农民意愿 聚合全县之力
强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设
旬邑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位于陕西咸阳的最北部,总面积1811平方公里,辖11镇187个行政村28万人,耕地面积73.81万亩,森林面积150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旬邑为目标,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和新农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201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9.3亿元,区域内财政收入5.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36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6元。县域综合排名从2011年的全省28位进到2016年的25位,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市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次。先后荣获国家级卫生县、全国科普示范县、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十大红旗单位、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县等荣誉。
工作中,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产业发展,促农民增收。我们按照“围绕产业建新村,建好新村兴产业”的思路,一是抓种植业促农民增收。全县苹果面积发展到50万亩,农民人均达到两亩果,其中绿色苹果基地25万亩,有机苹果示范园1.7万亩,2016年全县苹果总产达到80万吨,产值19亿元,农民人均苹果收入7000元,栽植核桃等杂果林3.6万亩。新建冬暖式蔬菜大棚1380座,面积1185亩,发展反季节蔬菜2000亩,苹果及蔬菜大棚已成为旬邑人民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二是抓养殖业促农民增收。抢抓我县被确定为全省百万头生猪示范县的机遇,采取财政补贴、贷款贴息、招商引进企业投资的办法大力发展生猪养殖,目前已建成千头育肥厂2个,600头商品代种猪场15个,百头育肥厂2000个,生猪存栏30万头、出栏60万头,奶牛存栏1500头、奶山羊8万只、家禽82万只。三是抓特色产业促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土豆、大葱、土鸡蛋等“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特色产业,培育核桃、柿子、酥梨等杂果生产,建成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4个,县级28个。同时依托旬邑新农村建设品牌,引导群众发展果品采摘、农业观光、农家乐和剪纸、刺绣等民间手工艺品制作等项目,201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7.2亿元,对GDP贡献率达到32%。
二、抓基础建设,优化农村环境。我们坚持按照“巩固县城,发展乡镇,推进农村”的总体要求,一是突出农村道路建设。采取群众铺底子政府罩面子的办法,完成通村道路1200公里,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柏油路或水泥路目标,县、乡、村三级道路网络基本形成。二是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129个村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11万人的饮水困难,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7%;建成农网124个村、316公里;建成沼气池8300口,安装太阳能热水器7120台,路灯3640盏(其中太阳能路灯810盏),搭建吊炕12000多铺;新建改造村级活动场所140个、便民超市202个,文化活动室138个,安装健身器材1620套(件)。县财政每年列支160万元,免费为群众安装有线电视,目前已安装2.3万户,覆盖率82%,明年将实现全覆盖。2011年,全县固定电话用户2万户,移动电话10万部,互联网7200户;绿化美化新村48.6万平方米,建成绿色家园村90个,绿化道路200公里。至目前,全县建成新农村138个,占行政村总数的74%,其中“六化六有”示范村100个。三是突出“三告别”和移民搬迁工程。累计投资3亿元,其中县财政投资8000万元,搬迁土窑洞居住群众6000户、3万人,率先在全市实现了土窑洞搬迁目标;完成1038户4970人的移民搬迁,1166户、5013人的异地搬迁,412户、1739人的安居工程和1650户农村危房改造,以及97个扶贫重点村建设任务,进一步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
三、抓模式创新,推进新村建设。县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按照"相对集中居住,既要符合现代生活起居,又要考虑农民承受能力"的要求,探索出了符合县情的五种新农村建设模式。一是拆迁新建式,也叫“破旧立新”。就是对地处沟边沿线和群众居住条件较差的村庄,采取整体拆迁、集中建设、统一安置的方式建设新村,如职田镇车村、土桥镇镇头村等46个村就属于这种模式;二是 “推陈出新”。就是对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村庄,采取部分保留、部分迁建的方式进行改造,在其周围扩建新居,引导周围自然村农民向新村迁移,重点抓好村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使村庄整体达到道路宽畅、环境整洁卫生。像太村镇畔子村、张洪镇高坪村等68个村就属于这种类型;三是“攀龙附凤”,即依托城镇建新村。就是对地处城镇或其紧邻的村庄,实行以城镇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带动新村建设,加快农村城镇一体化步伐。像职田镇马家堡村、赤道乡上官庄村等6个村就属于这种模式。四是联合社区型。对个别村组居住偏僻、生活条件艰苦的村庄,按照“集中、集约”的原则,由政府主导土地,动员群众跨村建新居,建设中心村或社区型新农村。像郑家镇的王家社区,就是由李家、王家、郑家三个村组建成。目前已建成社区型新村2个,中心村8个。五是“拔村建楼”型。就是对地处城区镇区的村庄,统一进行安置,建设农民商品房建设,推行集约化居住,加大农民进城落户力度。城关的西新小区、小塔村社区,原底庄里鑫源小区、郑家镇郑家小区等小区建成,将安置搬迁农农村群众3800户15000多人。同时按照群众的经济能力,每年为农户免费设计出20套不同凤格、不同面积、不同造型的户型,既有砖木结构的平房,也有砖混结构的两层楼房,没有搞一刀切。村上绝大多数群众有积极性的先搞,积极性不高的可以先放下,等一等、看一看,思想统一后再搞,绝不勉强,政府也不大包大揽。同时,在新建的村庄,给群众专门规划了生产生活通道,既尊重了农民的生活习惯,满足了生产生活需要,又有效解决了"粪土门前堆、厕所门前建、牲畜门前拴、鸡猪满街跑"等脏乱差问题。
四、抓美德教育,推进精神文明。新房子不等于新农村,新衣服不等于新农民。我们把弘扬传统美德和普及现代文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大力开展“美德进农家、知识进农家、欢乐进农家、绿色进农家、新风进农家”活动,村村建立文化墙、宣传栏,弘扬勤俭持家、扶贫帮困、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重学兴教、讲究卫生等传统美德,革除赌博、红白事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树立崇尚科学、崇尚知识、崇尚文明的新风尚。省市先后在我县召开了精神文明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近年来,全县共评出文明卫生户4684户,十星级文明户3720户,好媳妇566名,好公婆638名,好少年986名。省市先后在旬邑召开了精神文明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广了我们的做法。
五、抓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福祉。基本建成旬中新校区,实施了中小学校舍、砖土木结构厕所及土围墙改造工程,“蛋奶工程”覆盖面达到86%,六年累计筹资846万元、资助贫困学生2003名,连续四年为全县高考考生发放生活补贴230万元。建成县医院门诊住院综合楼主体工程;筹资500万元,在全省首家建立了农村大病医疗补助基金,并将最高补助限额从18万元提高到40万元;实施了医药卫生体制特别是县级公立医院和县镇一体化改革,建立了城乡居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96%以上。县财政列支1800万元,全面推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参保9.8万人,参保率73%。初步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对因天灾人祸造成生活困难的群众按500-2000元的标准给予救助,今年共救助困难群众162人,发放临时救助金29.8万元。建成县中心敬老院暨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入住五保户、残疾人100人。
六、抓体制机制, 合力共建新农村。
1、组织给力。县上村村都成立了村民议事会,新农村建设中,不论是建新村、盖学校,还是修路、通水等事项,都由村民议事会通过“一事一议”讨论决定,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对新农村建设中成绩特别突出的优秀村支书破格提拔享受副科级待遇,目前已选拔了36名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享受这一待遇,在全省率先选拔了14名优秀大学生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并将对村级干部工资按每年人均7000元实行财政统发,标准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进一步激活了村干部的源头活水。
2、机制给力。旬邑县的新农村建设之所以成效显著,主要是由于建立了有效的工作机制,以“三包定员制”、“督查督办制”、“通报讲评制”、“动态激励制”的“四制”为措施,推动了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使每个示范村都有县级领导抓,部门包,企业支持,形成全县齐抓共建新农村的良好态势。
3、财政给力。资金短缺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对此,我们采取“五个一点”(财政挤一点、项目资金倾斜一点、群众一事一议出一点、社会筹一点)的筹资办法,多渠道筹措新农村建设资金。在资金使用上。坚持捆绑使用各类涉农资金,每年将计划、扶贫、水利、农业、教育等各类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统筹安排,集中捆绑,向重点村集中,发挥了资金聚合效应。同时在资金使用中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使用资金。2012年以来,群众自筹7.3亿元,项目捆绑2.6亿元,财政支持6300万元,部门、企业帮扶2830万元。全县用于美丽乡村建设投资达19.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