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片带点 全面建设美丽乡村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第六次党代会精神,2013年3月15日,我县率先提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并成为全国10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全国试点地区中较早开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市县。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以发展“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改善“三生”(生产、生态、生活)为抓手,以实现“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生态优美、农民生活富实”为目标,多措并举,扎实有效地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澄迈县基本概况
澄迈县位于海南岛的西北部,毗邻省会海口市,与雷州半岛隔海相望。自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置县,至今已有2123年,史脉久远、人文炽盛,因古县治老城有“澄江”、“迈岭”,故取山水名之首定县名为“澄迈”。全县陆地面积207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100平方公里,总人口56.75万人。辖金江、瑞溪、永发、老城、加乐、文儒、福山、桥头、中兴、仁兴、大丰等11个镇,177个村(居)委会,867个自然村。境内有3个国营农场、2个省直属农林场和1个省级开发区(海南老城经济开发区)、1个国家级综合保税区(海口综合保税区)以及琼台全面战略合作基地。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长寿之乡、世界富硒福地、中国绿色名县。
近年来,澄迈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三县一地”(生态现代化建设县、新型工业县、休闲低碳旅游县和热带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兴县、产业强县,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GDP)272.13亿元,同比增长17.1%,GDP增速连续三年排名全省第一。全口径财政总收入41.21亿元,同比增长1%,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5.73亿元,同比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0.72亿元,同比增长4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4亿元,同比增长1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64元,同比增长15.9%;农民人均纯收入8165元,同比增长13.2%。荣获2019年度全省经济社会考核第一名,实现了历史性飞跃。我县已经成为海南市县中第三大投资体、第三大经济体,即固定资产投资和生产总值(GDP)总量仅次于海口、三亚。
今年1-10月,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58.27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继续领跑全省;全口径财政总收入完成39.71亿元,同比增长36.8%,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4.42亿元,同比增长5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5.53亿元,同比增长1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3亿元,同比增长14.8%;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35元,同比增长11.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9287元,同比增长11.5%。
澄迈先后获得世界长寿之乡、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县、中国50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20强经济开发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十强开发区、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中国果菜十强县、中国果菜无公害科技示范县、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中国福橙之乡、中国无核荔枝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国优质地瓜之乡、中国龙舟之乡、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中国绿色名县、中国生态文化建设示范县、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中国富硒产业经济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国“兴果富农”工程果业发展百强优质示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县委、美丽中国·创新示范县等50多项国家级以上殊荣。
二、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认真制定工作方案和标准
1、成立组织实施机构,落实“一岗双责”。为扎实、有序、高效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提升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县委书记杨思涛为组长,县委副书记、县长吉兆民为常务副组长,分管农村工作、生态文明、财政、住建等有关县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澄迈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设在县财政局,负责统一协调“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美丽乡村”带建设工作紧密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并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确保建设资金一定要落到实处,干部要扎在农村一线。
2、制定工作方案,指导美丽乡村建设。经过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实地调研,结合实际,制订了《澄迈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总体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工作步骤以及工作措施等。总体目标为依据县、镇、村三级规划,综合考虑各个村庄不同的资源优势、区位条件、文化底蕴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突出特色,按照“示范引领、打造品牌、连点成带、全面推进”的思路建设美丽乡村。到2015年,建成6条美丽乡村带,力争全县99个500人以上的村庄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全县各镇也根据县、镇、村三级规划,制定镇级“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每个镇集中精力建设1-2个镇级“美丽乡村”。
为了科学有序地开展建设工作,我县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五个结合”工作原则和“五化”标准。“五个结合”即:“美丽乡村”建设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相结合、与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及文物保护相结合、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与农民增收相结合;“五化”标准即:规划优化、环境净化、闲地绿化、村庄美化、村道亮化。
3、因地制宜,制定《澄迈县美丽乡村标准化标准》。我们制定的标准有5个方面的53项,五个方面是“农村产业发展、农民生活富实、生态环境优美、农民社会管理和谐、农村民生事业发展”。53项内容都有具体的量化指标。(附:《澄迈县“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标准》)
(二)突出重点,积极推进创建工作
1、重点打造三条“美丽乡村”带。从2017年开始我县重点打造3条“美丽乡村”带,第一是福山至桥头带(福桥带),主要村庄为:福山镇境内的向阳村、侯臣村、白堂村、敦茶村、永边村和桥头镇境内的国泰村等;第二是罗驿至美文带(罗美带),主要村庄为:老城镇的罗驿村、沙吉村、美文村等;第三是永发至美亭带(永美带),主要村庄为:永发镇的南轩村和金江镇美亭工作站的美朗村、扬坤村、大美村等。
2、成立三条美丽乡村带领导机构。分别成立了澄迈县福山至桥头带“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澄迈县老城“美丽乡村”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澄迈县永发至美亭“美丽乡村”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杨思涛兼任福山至桥头“美丽乡村”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县委副书记、县长吉兆民兼任老城“美丽乡村”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吴国爱兼任永发至美亭“美丽乡村”带领导小组组长。
3、坚持规划先行,建设工作有据可依。我县2012年投入8000多万元,完成了101个行政村、463个自然村的规划、9个镇总体规划修编和控制性规划编修工作,今年将继续完成66个行政村、404个自然村的规划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建设“美丽乡村”提上县委县政府议事日程后,我县立即组织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了三条美丽乡村带的建设总体规划,并于3月28日通过县规划委员会审定。
在3条“美丽乡村”带总体规划指引下,我县又先后制定了3条“美丽乡村”带沿线公路绿化美化方案、福桥带向阳村“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方案、福桥带侯臣村规划设计方案、福桥带侯臣村建设实施方案、福桥带侯臣村经营发展方案、罗美带罗驿洋田洋整治方案、罗美带白莲墟立面改造方案、永美带工程设计方案、永美带海黄线公共基础设施工程设计、永美带大美内史坊工程设计等工作。
4、书记带队跑经费,统筹全县资金保障。县委书记杨思涛专程赴京汇报工作,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我县还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向省委省政府报告我县开展“美丽乡村”带建设工作情况,主动争取省里的支持。由于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我县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情况受到了中央、省委省政府的认可。目前,中央、省共下达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经费4500万元。我县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使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的原则,通过统筹协调,对我县的上级专款、地方财政资金进行整理,用于“美丽乡村”建设。经整合,2017年我县可用于建设三条美丽乡村带的资金共12133万元,其中上级专款4500万元,地财资金7633万元。预计,2017年可用于我县三条“美丽乡村”带建设资金23618万元,其中上级专款12108万元,地财资金11510万元。专门出台《澄迈县美丽乡村带专项资金帐务管理暂行办法》(澄办发〔2013〕148号文件),简化资金审批程序,加快资金拨付,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目前已经拨付7500万元到位。
为了确保资金安全运行,按县委县政府要求,县纪委、县监察局、县审计局等3个部门同步介入“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每家单位在每条带上各派出2名工作人员,对3个“美丽乡村”带的建设工作进行全程的监督、检查、资金审计,确保各项建设工作依法依规进行。
5、尊重民意,“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化。我县“美丽乡村”建设不喊口号,不谈空话,结合农村的实际,以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现场调研和现场办公的方式,在一线解决存在的问题,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县委书记杨思涛,县委副书记、县长吉兆民,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吴国爱等多次召集各有关单位和村民座谈会,与村民面对面沟通、坐在树底下畅谈“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走村串户,互动式创建“美丽乡村”的工作模式。通过宣传发动和沟通交流,在全县形成了“美丽乡村”家喻户晓,创建工作人人支持的良好氛围。
其中,福桥带以重点项目推动全带“美丽乡村”建设。将向阳村和侯臣村作为福桥带重点打造村庄,结合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5A景区的规划发展需求,对向阳村和侯臣村进行升级改造,向阳村建设总投资630万元,侯臣村建设预算总投资3.7亿元。尤其是侯臣村通过盘活旧村闲置土地资源,通过利用政府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和发动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实行整村打造,既要改变原先落后破旧的面貌,同时要建立和丰富农村产业,实现农民快速增收。
罗美带建设内容包括五大块,总投资概算为14770万元,分别是:罗驿村乡村改造,罗驿洋高标准基本农田改造,沙吉村乡村改造,美文村乡村改造,白莲墟立面改造。2013年优先安排第一笔资金1000万元,用于开展15个项目建设,分别是:白莲墟立面改造,罗驿田洋整治,三个村旅游环境整治及管理,农村池塘改造,农村绿化建设,罗驿道路改造,路标指示牌、景点简介、卫生设施,罗驿村旅游厕所建设,解说员培训及误工补贴,罗驿村卫生室建设,扶持农家乐建设,美文村猪栏搬迁补贴,罗驿村古屋修复维修及各景点周边环境治理,美文村村道硬化,2013年罗驿村旅游厕所管理费。
永美带建设内容包括七大块,93个项目,总投资6397万元。分别是:海黄线全线公路设施建设项目,金江镇大美至南轩村旅游慢行系统建设项目,永发镇南轩村建设项目,江镇美朗村建设项目,金江镇扬坤村建设项目,金江镇大美村建设项目,田洋整治、资源普查及文化下乡项目。2013年优先安排1300万元用于启动78个项目建设。
6、促农增收,“美丽乡村”提升产业水平。县委县政府建设“美丽乡村”始终以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多种形式拓宽增收渠道,实实在在为农民钱袋子想法子。一是3条美丽乡村带建设全部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作为重中之重。福桥带重点打造600亩种植9热带特色农作物观光农业示范基地;罗美带把罗驿洋农田综合整治提升作为核心工程;永美带抓紧实施黄竹美亭田洋改造,并把南轩、文英等田洋整治纳入计划。二是鼓励发展形式多样的休闲旅游业。福桥带围绕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5A级景区建设,打造向阳村家庭旅馆和手工作坊,侯臣村将整村改造成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的风情商业街;罗美带以罗驿村李氏宗祠为核心打造海南李氏文化及美文生态文化旅游;永美带紧密结合美榔双塔、大美内史故里、南轩石照壁等文物古迹及地区水资源丰富等发展历史文化及休闲农家游。三是将历史文化形成品牌合力。县委县政府将3条“美丽乡村”带及其周边的所有文物古迹、历史遗存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打包,并整合提炼,由县文体局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澄迈县乃至海南省的重要文化品牌。四是发动群众参与,增加农民收入。凡是投资规模小、技术要求低且不需要走招投标程序的项目,原则上由项目所在村实施,实施工作按照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相关规定执行。如:永美带美朗村路巷改造、危旧房改造、卫生整治、池塘整治、绿化美化均由该村组成的工作队实施,激发了村民建设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村民劳务收入。五是提升农民组织化水平,发展品牌农业。帮助村集体和农民成立股份公司或合作社,结合我县“四大富农工程”(橡胶槟榔富农、商标富农、打工经济富农、特色农业富农),提高农民组织化、专业化水平。如:福桥带侯臣村将成立成立管理公司管理侯臣风情商业街;罗美带、永美带都将由政府帮扶成立股份公司,协调村庄发展、旅游管理等事务;永美带南轩村已经决定利用该村槟榔林面积大的优势,注册“南轩槟榔园”品牌,积极发展山鸡养殖等林下经济。
7、加强“美丽乡村”综合环境整治。将“海南文明大行动”和“绿化宝岛”活动纳入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以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基础,坚持“五个结合”,发动机关、乡镇干部和村民把镇道村路、房前屋后绿化好,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好,努力达到“五化”标准。今年财政预算3000多万元用于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用于建垃圾转运站、村垃圾收集点和购置运垃圾车。其中投入900多万元健全和完善村镇垃圾池、果皮箱等环卫设施,形成“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模式。村庄美化得到巩固和提高,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明显优化。
8、加大“美丽乡村”宣传推广。除了制作了大型宣传画幅、报纸等传统宣传方式外,同时通过注册“美丽乡村”建设微博平台,设计、注册“澄迈美丽乡村”品牌,提升“美丽乡村”含金量。以快速、实时的方式向社会展示澄迈形象,提高与群众的互动性,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了解和认识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和重要性,激发村民参加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使其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大“美丽乡村”对外宣传力度,自3月15日以来,先后有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海南日报、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腾讯网、新浪网、凤凰网等媒体刊载新闻报道150多篇次。
9、强化督导检查。自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部署以来,县委书记杨思涛、县长吉兆民、县委副书记吴国爱等多次带领小组成员深入实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调研,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并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就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解决。同时县委办、县委农委、县委督查室、县财政局定期不定期对项目建设工作进行督查,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稳步有序地进行。
三、取得的成效
自“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各个上级机关、社会各界以及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支持。省委省政府领导、国家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的领导都亲临指导,随着越来越多新闻媒体的宣传和科研机构的关注,澄迈县“美丽乡村”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求是》杂志社调研组到我县调研美丽乡村建设,在《红旗文稿》发表了《以“美丽乡村”建设引领“就地城镇化”——海南省澄迈县城镇化之路调研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调研组撰写了《国际旅游岛背景中的乡土重建——澄迈建设美丽乡村对深化改革开放的示范效应》。
同时,我县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农办科〔2013〕10号)和《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美丽乡村”创建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农办科〔2013〕30号)文件精神,积极组织申报工作,农业部公布“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名单中,我县敦茶村、罗驿村、龙坡村榜上有名。
我县首个“美丽乡村”试点村向阳村建设、美化绿化工作已全部完成,村民自办手工咖啡作坊、手工豆腐作坊和15栋家庭旅馆也已经正式对外开放,并取得实效。端午期间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旅游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25%以上,国庆黄金周七天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接待游客13.61万人次,带动了向阳村68户200多名村民增收致富。向阳村以旅游服务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从而实现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民快速增收,也让广大干部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增加了信心。目前,福山侯臣村详细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现已全部完成,预计于2014年年初建成并投入生活、经营开园接待各地游客。
罗美带罗驿村以拍摄26集电视剧《福山恋》为契机,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氏宗祠进行修缮和村庄环境卫生整治。目前罗驿村、美文村的绿化建设和池塘改造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罗美带各村庄的宣传栏、宣传画幅、路标指示牌、景点简介也已制作完成。美文村的村道硬化工程大部分已完成,罗驿田洋公路已于8月中旬动工兴建,美文村和沙吉村的“膜法”安康饮水工程已动工兴建。
永美带美朗村美榔双塔周边通过县文体部门和交通部门投入近500万元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美榔双塔景区进行了美化和道路硬化。该村也投工投劳近6250人次对池塘、村道和环境卫生进行了整治,修复了全村大部分石板路。国庆期间,由县委县政府提供苗木,该村村民出工600多人次,在美榔双塔景区周边、入村路口种植旅人蕉、菠萝蜜树、三角梅1000多株,自发美化自己的家园。
四、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宣传力度不够,仍然存在个别群众思想不到位,过多考虑个人利益而影响工作进度的现象;二是“美丽乡村” 资金投入大、前期工作量大、建设周期长,资金使用进度跟不上,影响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快速推进。三是美丽乡村建设体制机制不尽完善,干部群众缺乏相关工作经验,影响工作进展。四是部分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工作推进缺乏主动意识,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和发挥。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思想解放,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探索完善美丽乡村项目审批、资金拨付、质量监管等方面的制度,简化不必要的手续,提高运作效率,加快项目进度。
(二)走群众路线,耐心细致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了解群众诉求,以群众的需求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向,合理引导群众,使村民充分了解“美丽乡村”建设长远利益,避免阻碍“美丽乡村”建设现象的发生。
(三)加快项目资金划拨。同时县纪委、县监察局、县审计局等部门同步介入,对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进行全程的监督、检查、资金审计,确保各项建设工作依法依规进行。
(四)加大督导力度,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发扬五加二、白加黑、8加X、晴加雨的“澄迈精神”,确保工作按时、按量、按质完成。由县委督查室定期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进度严格按照要求的时间节点完成。
(五)注重古村落的保护,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永美带上的村庄几乎是古村,且独具特色,民居为火山岩石头房屋,有的房屋建设精美,古建筑文化价值很高,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严格按照“五个结合”原则,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同时,积极把美丽乡村带上的古村落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六)加强宣传推介,以美丽乡村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新媒体等对隔入旅游景区建设的美丽乡村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推介活动,使“美丽乡村”真正成为澄迈旅游的新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