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魏县
魏县位于冀豫两省交界,总面积863.6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街道办),561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93万,耕地93万亩,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魏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硕果累累
魏县位于冀豫两省交界,总面积863.6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街道办),561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93万,耕地93万亩,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魏县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放在全县重中之重的位置去抓,通过大力实施幸福乡村暨新民居建设、民生水利建设、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综合改革、生产要素向农村集中和加强基层建设等重点工作,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活力,带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县建设新农村的好路子。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10元,同比增长25.9%。全县财政收入连续三年实现亿元大跨越,魏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多项工作走在了省、市乃至全国前列,省内外近200个县市组团来魏县观摩学习。中纪委原常务副书记侯宗宾、中农办副主任唐仁建、省委副书记赵勇、副省长沈小平等先后来魏县调研,对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一、大力实施幸福乡村暨新民居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幸福乡村暨新民居建设是河北省委、省政府一项重大决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民安居乐业的有效载体。魏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积极破解新农村建设难题,在全省率先启动了26个幸福乡村示范村和58个新民居示范村建设工程,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科学规划。印发了《魏县2009-2019年新民居建设总体规划纲要》、《魏县县域镇村体系规划(2010-2020)》、《关于推进“幸福乡村”计划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大力实施“52369”工程,将全县561个行政村(居委会)规划为122个中心村(社区)和1个梨乡水城·魏都示范区,每个村都高标准制定村庄发展规划。二是规范运作。推进上始终坚持尊重民意、规范运作,积极破解用地、资金等方面难题,通过采取滚动发展等六种模式,因村制宜建设新农村,通过细算重复建设浪费帐等“六笔帐”,调动了群众建设积极性和主动性;用好群众自筹资金等“六种渠道”,解决了幸福乡村建设提出的“水、电、路、讯(邮)、房,科、教、文、卫、保”十字建设资金难题;通过县领导联系示范村等工作机制,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进度。三是建拆并举。在加快建设的同时,魏县把搬迁入住和拆旧复耕紧紧抓在手上,县委县政府严格控制新民居价格,要求所有建成的新民居在3个月内完成装修,及时搬迁入住,县乡政府给予太阳能、冰箱等物质奖补。同时,在重点抓好王营村、双中村和野前村三个省级试点村的基础上,及时启动了27个示范村拆旧复耕工作,对及时完成任务的村,县财政给予每户5000元的补助。如魏县王营村、双中村利用拆旧复耕土地发展种植的香菇已经上市,预计每亩收入高达2万元以上。四是培育产业。通过升级传统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二三产业,确保每个示范村培育一个主导产业或龙头项目。目前,全县26个幸福乡村暨58个新民居建设示范村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3.9亿元,全县已建成新民居7680套,在建新民居3060套,搬迁入住3960户,全县拆旧复耕面积达到1265亩。魏县被评为“2010年度全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县”和“2011年度全市新民居建设先进县”。
二、大力实施民生水利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农田水利是农业生产的生命线。近年来,魏县充分发挥梨乡水城·魏都的生态水系优势,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实现了“1256”工作目标。“1”即建成了1个梨乡水城·魏都环城水系。累计投资28.8亿元,开挖疏浚环城河湖18条46公里,全县骨干河渠通水长度126公里,形成生态水面9000余亩。大规模引蓄水1.2亿立方米,地下水位由2007年以前每年下降0.8米转而上升3.6米。“2”即加大漳河、卫河防洪保安工程建设力度。先后完成标准化堤防建设65.2公里,堤顶硬化25公里,调流坝136处,有效提高了抗御洪水的能力。“5”即扎实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致力解决苦水区5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目前已建成联村集中供水站9处,解决了162个村23万人的饮水安全。“6”即组织实施了全国大型灌区军留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及梨乡灌区、镇北灌区、大磨灌区、白仕望灌区、仕望集灌区等共6个灌区改造工程。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6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万亩,年可为农民节约灌溉资金3000万元。魏县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3个地下水超采管理示范县之一,2009年荣获河北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海河杯”竞赛二等奖,连续5年被评为邯郸市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
三、全面加快农民增收步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魏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促进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与核心所在,为此,魏县多措并举,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繁荣。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规划建设了省级经济开发区——魏都工业园区以及回隆糖食品加工园区、张二庄再生物资加工园区、双井农产品加工园区,引进了总投资15.6亿元的河北新正源纺织和总投资11.1亿元的爱美森木材加工等一大批新型农业产业化项目。构建了环县城鸭梨蔬菜生产、沿东风渠优质粮产区、漳河故道速生杨和沿漳河养殖等五大农业优势产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带。积极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培育特色农产品。2011年,全县农业产业化总产值达到60.02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45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1%。二是深入推进“吨粮县”建设。在全市率先实施优种工程,推广高产节水优质品种,普及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2011年,魏县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夏粮生产先进县。2012年,全县小麦平均亩产达到464公斤,实现夏粮生产“九连增”。目前,秋苗长势良好,预计今年可高标准完成“吨粮县”建设目标。三是狠抓劳务输出。劳务输出是农民增收的最快捷最有效途径,魏县通过组建县乡村三级劳务输出网络,狠抓阳光培训,开展全程服务,不断提高劳务输出产业整体效应。近年来,魏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26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9万人,实现收入26亿元,被评为全国首批劳务输出示范县、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县。“实打实”劳务品牌被评为“全国优秀劳务品牌”,魏县劳务输出经验在全省全国推广。
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源泉。农村综合改革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动力,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狠抓农村土地流转。2009年魏县被确定为全省土地流转试点县后,建立完善了县乡村土地流转三级有形市场,坚持平等协商、规范管理和重点扶持,实现了农村土地向农业园区、向种粮大户、向小城镇和幸福乡村示范村集中。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4.3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5.3%,实现规模经营7.56万亩,占全县流转土地面积的52.8%。二是严格执行 “一事一议”政策。专门成立了村级“一事一议” 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严格程序,专账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2012年申报村级“一事一议”的村数204个,有效撬动社会资金2600万元。三是推行“12369”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创造性地实行了全县农村财务电算化“一个管理”、严格村级财务支出“两审核”、强化村级财务收入“三严禁”、健全村级民主监督“六制度”、搞好村级政务程序“九规范”为主要内容的 “12369”管理机制,规范了农村财务管理,加快了村级财富积累。
五、实施生产要素向农村集中,为新农村建设凝聚合力。魏县是新一轮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为改变农村贫困局面,促进生产要素向农村集中,2012年初,印发了《关于加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产要素向农村集中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实施“六个集中”,努力加快农村脱贫增收。一是领导力量向农村集中。要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坚持定期深入农村联系点,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协调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二是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集中。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综合整治“山水林田村”,加快建设“水电路讯(邮)房”等基础设施,提升“科教文卫保”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力争三年内在黑龙港流域率先脱贫。三是促进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向农村集中。创新农村信贷机制,加快农业信贷担保服务体系建设,畅通信贷渠道,发展“三农”保险,切实解决农村资金“瓶颈”制约。四是促进特色产业向农村集中。大力建设精品农业园和示范科技园区,着力搞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促进特色产业向农村聚集。五是各类经济组织向农村集中。扶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构建农产品产加销一条龙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目前,全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246家。六是促进先进文化向农村集中。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和以德孝为主要内容的全民教育,努力净化社风、淳化民风,培育新型农民。“六个集中”工程实施以来,全县已帮助农村谋划致富产业项目585个,解决群众反映的热难点问题695个,帮助贫困村硬化农村道路60公里。
六、加强农村基层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创造和谐环境。按照省市要求,我们扎实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在选派工作队重点帮扶57个后进村的基础上,又延伸到全县,实现了农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群众工作网络、农村警务室在基层的“三个全覆盖”。一是农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全覆盖。从2012年初开始,选派县乡党员领导干部到561个行政村(居委会)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任期3年,重点在发展致富产业、建强农村班子、为民办实事和创先争优等方面进行支持。二是群众工作网络全覆盖。在县城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了县行政服务中心和联合接访中心,在乡镇建立了群众工作站,在农村建成了群众工作室,积极为群众办理事务,解决难题。三是农村和社区警务室全覆盖。按照邯郸市统一安排,我们在全县561个村(社区)全部建成了高标准警务室,配齐了治安管理员,为群众开展各种服务,筑牢维护农村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总之,魏县近年来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要求,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确保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快速健康发展,为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提高农民幸福指数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