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安岳县
安岳县始终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摆在突出位置体现重中之重,致力于拓宽增收致富渠道,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始终坚持把主导产业优先发展作为关键之举,致力于做大做强柠檬主导产业,带动现代农业提质发展;始终坚持把加大投入力度破解制约瓶颈纳入保障之先,致力于聚集资源要素,创新建设发展新模式;始终坚持把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放在发展之要,致力于凝聚建设合力,促进新农村建设高效有序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与农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不少差距。
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加快幸福安岳建设步伐
近年来,安岳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内涵,探索模式创新,丰富载体抓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强力突破,开创了“三农”工作和城乡统筹新局面,推动安岳加快发展、追赶跨越。2011年全县实现GDP 185.7亿元,增长14.9%;农民人均纯收入6598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7个百分点,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坚持大手笔编制规划,科学描绘新农村发展蓝图
坚持把规划引领作为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根本前提,立足创响“中国柠檬之都”、“中国佛雕之都”品牌,围绕“全省一流、全市领先”目标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一是在理念上注重高起点,发挥成渝经济区腹心和成都、重庆直线中点区位优势,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特色产业发展布局和丘区地形地貌,以前瞻的理念和战略的思维,着力产业规划高水平,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夯实支撑;基础规划管长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条件;村镇规划高标准,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搭建平台,探索走出符合丘陵地区实际的新农村建设路子。二是在布局上注重全程全域,按照全程、全域、全面小康的要求,以乡镇为工作主体,以职能部门为责任单位,以村为基本规划单元,聘请成都、重庆等地专业规划公司,科学编制“十二五”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完善926个村的新农村建设详细规划,推进新农村村庄规划全覆盖,构建起“三带六环九体”新农村和“两带四片”新村规划布局,形成指导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科学规划体系。三是在方法上注重“多规衔接”。围绕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民居、创建新机制、培养新农民、塑造新风貌、建好村班子“六个重点”,突出城市、农村、产业、土地、基础设施规划“五规合一”,推动规划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坚持大规模培育产业,努力提高农民增收能力
坚持把助农增收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产村相融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夯实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一是坚持优势优先特色引领大力发展柠檬产业。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围绕建设中国柠檬产研销中心,发挥安岳柠檬在全国独具的品种、规模、加工、技术、市场、品牌“六大优势”,坚持“政策向产业集中、项目向基地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人才向产业集中”思路,优化柠檬产业发展布局规划,产村相融成片推进,重点打造了国道319、省道206、成安渝高速、内资遂高速沿线柠檬产业带,推进柠檬标准化、规模化、商品化发展。2011年,全县柠檬保存面积达到40万亩,柠檬产量30万吨,产值实现30亿元,果农收入9亿元,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二是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围绕建设川渝绿色农产品配送中心,以健全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强化投入品安全、狠抓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应用为重点,先后制定柠檬、通贤柚、红薯等26个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全县标准化生产率达70%以上;积极开展绿色、有机食品管理工作,已创建无公害农产品9个、绿色食品9个、有机转换食品1个,“安岳造”绿色农产品已成为成都、重庆市民的抢手货。三是推进产业化经营带领农民进军市场。多渠道引进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约集群发展,全县发展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8户,四川华通、山东安德利等企业成为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创新利益联接机制,在全国率先组建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安岳县新世纪柠檬专业合作社,扩面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订单生产、推进二次返利,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显著增强。
三、坚持大投入打牢基础,不断改善农村发展条件
坚持把打基础、增后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攻方向,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积极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全力改善农村交通条件。积极向上争取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资金支持,探索“一事一议”以奖代补农村公路建设新机制,通过财政补一点、社会捐一点、农民筹一点的办法,建成通乡、通村公路3700公里,全面实现“村村通”公路,60%以上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新农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二是全面改善农民人居环境。结合丘陵地区农村实际,探索园林式、景区式、小区式、集镇式、基地式、联建式等六种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既保持农村文化底蕴,又尊重农民首创,建成人口集聚适度、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齐备、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主的农村新型社区60余个、新农村综合体9个,带动全县改造民居30余万户,新民居改造率达90%以上,聚集度达35%。三是加快农村生态文明进程。深入实施农村能源项目,全县5万农户用上了清洁能源,探索建立“畜—沼—果”、“ 沼—果—鱼(蔬)”等循环农业示范村各2个,建成永顺镇玉康村、石桥铺镇烽火村等标准化农业经济循环示范园16个;积极推广“山上养鸡、山腰种粮、山下种柠、柠下养鸭鹅”立体农业发展模式,创新举办安岳柠檬花生态旅游节等节会活动,建成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个。科学使用化学投入品,实行测土配方施肥,规范建设畜禽养殖小区,有效扼制了农村面源污染。探索创新农村垃圾“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模式,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纵深推进。
四、坚持大幅度提升素质,持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坚持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一是多渠道提高农民素质。借助县职教中心、县农广校等农民技工培训基地平台,推进远程教育站点全覆盖,开通“农情110”,设立“村民电视课堂”,创办“农民工之家”,整合新农民培训、劳务培训等项目,大规模培训掌握1-2门专业技术知识的技能型农民工,每年成建制输出“三刀”型(剪刀、菜刀、砖刀)、柠都“川妹子”等品牌劳务人员40多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0多亿元;深入实施“五创工程”,引导3200多名农民工回乡创新业,带动全县10万户农民创家业。二是全方位开展乡风文明普及活动。坚持以文明村、户创建活动为载体,推广鸳大镇五凤村组建公民道德协会的成功经验,积极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十佳文明户”、“十佳婆媳”等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树立文明新风尚,石桥铺镇烽火村等6个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岳阳镇水观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促进了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三是强有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坚持把抓好基层组织的引导与村民自治组织的民主管理有机结合,跟进产业调整、企业发展和就业变化建组织,创新推进“科学发展•党建示范带”建设,深入开展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致富党员“1+4”、“勤廉双优”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在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告别陋习、美化环境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促进管理方式由“代民作主”向“村民自主”转变,村民对村务公开、两委班子满意率达95%以上。
五、坚持大力度强化保障,统筹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党的领导、核心在干部、主体是农民。一是健全组织领导体系。组建了“领导小组、推进小组、督查小组”三套班子,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协调全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村落民居和村庄环境治理四个推进小组具体推动落实,县委农办、县住建局牵头指导督促,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分线负责,相互竞赛,促进了各条线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二是建立完善推进机制。建立了竞争立项、比选确定机制,在确定市、县示范村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乡镇一比选一竞争、县上一比选三竞争”,并实行“动态监督、动态淘汰”,引导群众由“依靠政府投入”向“我要建设新村”转变。探索建立了县级领导定点联系、县级部门对口帮扶、乡镇、村“四位一体”整体联动建设机制,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务实推进。三是着力突破资金瓶颈。坚持“政府引导、业主参与、项目配套、金融支持、群众投入”的原则,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五年来县级财政安排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专项资金1.25亿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3.5亿元,撬动金融资金、社会资金7.5亿元投入新农村建设,是县级财政投入资金的6倍,是农业项目投入资金的2倍以上,有效破解了新农村建设投入不足的难题。
总结近年来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安岳县始终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摆在突出位置体现重中之重,致力于拓宽增收致富渠道,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始终坚持把主导产业优先发展作为关键之举,致力于做大做强柠檬主导产业,带动现代农业提质发展;始终坚持把加大投入力度破解制约瓶颈纳入保障之先,致力于聚集资源要素,创新建设发展新模式;始终坚持把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放在发展之要,致力于凝聚建设合力,促进新农村建设高效有序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与农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安岳县将不断总结经验,大胆探索创新,以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着力重点,以加快建设石思路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为突破口,以整体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统筹步伐为发展方向,着力科学规划布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统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全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建设惠及160万人民的幸福安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