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县域经济独具特色。多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文化兴县战略,紧紧依托生物、矿产、水能、旅游四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烤烟、蚕桑、畜牧、黄姜、林果主导产业,壮大烟草食品、矿产加工、电力能源、水泥建材、生物制品等五大工业集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个依靠主导产业为支撑、后续产业为补充、具有旬阳特色的县域国民经济体系,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旬阳县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简介
安康市旬阳地处陕西省东南部,秦巴山区东段,汉江横贯其中。县城位于汉江、旬河交汇处,曲水环流,状若太极,被誉为“中华天然太极城”。全县国土总面积3554平方公里,辖22个镇318个村(居、社区),总人口45万人,是国家革命老区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国文明村镇建设示范县,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县,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省双高普九县,也是省委、省政府命名的省级卫生城市、园林县城。

旬阳县域经济独具特色。多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文化兴县战略,紧紧依托生物、矿产、水能、旅游四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烤烟、蚕桑、畜牧、黄姜、林果主导产业,壮大烟草食品、矿产加工、电力能源、水泥建材、生物制品等五大工业集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个依靠主导产业为支撑、后续产业为补充、具有旬阳特色的县域国民经济体系,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2016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87.773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工业总产值达到102.28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农业总产值达到17.04亿元,比上年增长6.94%,财政总收入达到12.52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52亿元,比上年增长45.5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96元,比上年增长26.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37697元,比上年增长19.5%。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县坚持做到选准五大抓手、促进五大工程、力求五大变化。

一、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促生产发展,农业基础变“强”。
农村要发展,农业是基础。我县以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农村新能源建设、农村水泥路和通村路等一系列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解决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瓶颈”问题,切实改善农民群众最迫切、最关心、最急需的生产生活条件,农业基础设施由弱变强,促进了农业生产持续较快发展。据统计,在过去的六年中新农村示范村新修和改造公路326.5公里,硬化水泥路513.5公里,新建便民桥112座;建成安全饮水工程210处,新修河堤102.1公里,渠道101.7公里,流域治理21.4平方公里;完成3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低产田改造1.8万亩;完成农网改造1263.3杆公里。旬阳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省市检查验收中被肯定为“陕南模式”。

二、
以产业开发为抓手,促农民增收,贫困农民变“富”。
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坚持“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规模发展思路,不断加大产业开发的力度,做大做强烤烟、蚕桑、魔芋、养殖业和劳务业等骨干产业,扶强扶壮旬阳烟厂、建兴魔芋精粉厂、兴农养鸡场、永志养殖公司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走实“基地+协会+企业”的路子,切增加农民收入。据统计,全县仅新农村年均栽植烤烟3.1万亩;新栽植桑园面积26181亩,年养蚕29785张;建设经济林特园28039亩;规模养殖达452214头(只),养殖大户3468户;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年均3万人。骨干产业的规模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4859元,增长到2016年的8096元,年均增长539.5元,人民群众生活较为富裕。

三、
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为抓手,促村容整洁,村容村貌变“美”。
六年来,我县以扶贫重点村、扶贫连片开发、边远乡村建设、扶贫移民搬迁、生态移民和农村危房改造等民居环境建设项目为抓手,以路宽、房新、电通、水清、林密、庭院美为目标、夯实部门联乡包村举措,按照“抓点示范,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基本方法,梯次推进。加强农村民居“五改三建”,扎实整治村庄环境,有效治理农村肮乱差现象,大力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六年来新农村新建民居6943户,旧房改造10087户,完成“五改三建”环境整治12442户。打造了一批基础设施完善,主导产业明晰,村容村貌靓丽、社会事业协调的和谐新农村成为全县广大农村的“亮点”,特别是大北环公路沿线,建成了全县美丽乡村的“示范带”。

四、
以农民培训为抓手,促乡风文明,农民素质变“高”。
建设新农村,需要新农民。我县以新型农民教育、雨露计划、阳光工程、人人技能工程为抓手,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基本要求,坚持常年抓培训,年均参训农民达8万人次,使每个农村劳动力熟练掌握1至2门劳动技能,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通过持续不断的培训,农民技能增强,思想观念更新,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发展中大幅度提升,不断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同时,建成村级服务中心103处,新建14个农村养老院,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计划生育养老等优惠政策;推进农村合作医疗、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保制度;深化民主法治村、平安和谐家庭、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文明创建活动。注重和加强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激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

五、
以资源整合为抓手,促民主管理,推进制度变“活”。
整合资源,集聚合力,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协调机制,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一方面在民主管理上,选强配硬村级“两委”班子,从提升能力、提高待遇等方面巩固和加强村级领导核心;建立民主监督委员会,充分发挥群众“四权”,突出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增强村务工作的透明度,实现村内管理民主化。另一方面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涉农项目,集中各方力量联乡包村,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无项目、缺资金问题,达到“启动一个、建成一个、亮点一片”的效果。全县新农村建设形成了“群众广泛参与,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呈现出起点高、进度快、质量优、效果好的特点。

六年多的新农村建设,我们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一是新农村建设必须有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多部门、多项目的集中投放与管理,只有在党委的统一领导和政府的统一组织下,才能得以顺利实现,并发挥最大效益。
二是新农村建设必须突出群众的建设主体。只有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精心实施规划,把集中的项目落实好,才能确保各项建设任务如期高标准完成,以发展的成效激发群众的热情,形成建设新农村的良好循环。

三是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资金整合。国家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政策越来越多,只有将各类涉农项目和扶持资金,按照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布局合理集中,整合使用,才能集中有限资源办大事,才能更好地彰显新农村建设成果。
四是新农村建设必须突出重点。新农村建设要紧紧抓住农业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村容村貌改善等重点和难点,突破发展、整体推进,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共同富裕。
五是新农村建设必须抓点示范,样板引导。各地县情村情民情不尽相同,在“二十字”方针的指导下,要因地制宜,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要确定目标,建成样板,示范引导,体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