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县位于德州市最南端,与省城济南隔黄河相望。辖13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总面积1411平方公里,人口63万,其中农业人口52万,现有耕地126万亩。
齐河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齐河春秋时为齐国正卿晏婴封地,境内有晏婴祠、龙山文化遗址、东汉古墓等古迹。齐河是全国劳模时传祥、全国道德模范孟祥斌的家乡。
二是区位优越,交通发达。属济南半小时生活圈,到济南市区仅11公里,是济南周边县市最近的卫星城;境内有4条铁路、4条高速公路、5条国省道,并有3座公路大桥、2座铁路桥、7座浮桥与济南相连。
三是资源丰富,矿藏较多。齐河是德州市唯一的沿黄县,年引黄量3亿多立方米;地下富含煤、石油、石英、优质矿泉水等,其中煤炭储量60亿吨,现有煤矿3座,年采煤量300万吨;温泉覆盖面积1100多平方公里,最高出口水温57℃。

近年来,在省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解放思想、率先跨越”为主基调,以跨入“全国百强县”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德州市“三年倍增”部署要求,解放思想,创新实干,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齐河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等20多项国字号荣誉。被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县,被德州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区域经济发展示范区。连续五年荣获德州市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一等奖。2011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0亿元,增长27%。实现财政总收入2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1亿元,分别增长32%、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亿元,增长4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520元,增长22%。

一、两区同建扎实推进。
按照上级党委、政府工作部署,把两区同建作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突破口和总抓手,高标准规划,大力度推进,取得明显成效。全县1014个行政村规划为173个社区,已开工规模较大的整村迁建型社区57个,建设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产业园区210个。齐河县两区同建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得到了科研机构、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经济导报等30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先后荣获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全省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县、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先进县、全省农村住房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二、主导产业快速发展。
把农业发展摆上重要位置,以提高农业品质、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发展都市农业为着力点,发展了粮食、蔬菜、畜牧、林业、水产等五大主导产业。粮食生产上,常年粮食种植面积220万亩左右。2012年,全县小麦平均单产560.4公斤,总产12.59亿斤;玉米平均单产624.8公斤,总产13.83亿斤,单总产均列全市首位,连续10年实现稳定增产。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全县流转土地2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3%,百亩以上种粮大户发展到75家,千亩以上的发展到10家。

齐河县继2004、2008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后,2009、2010年又连续两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2011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蔬菜生产上,蔬菜播种面积30万亩,总产27亿斤,总产值28亿元;食用菌栽培总面积达到1600万平方米,年产量19.8万吨,年产值10.8亿元。被农业部列入国家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和蔬菜生产信息监测基点县,先后被评为全国食用菌行业优秀基地县、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建设示范县、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果菜产业项目建设示范县。
畜牧生产上,立足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以建设京津济地区主要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为目标,大力发展畜牧业,全县猪、牛、羊、禽存栏分别达81.5万头、18.3万头、24.2万只、836万只;出栏分别达90.6万头、7.7万头、27.4万只、1689万只;全县拥有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973处,养殖大户8300多个。新建畜禽规模标准化养殖场(区)累计开工110处,完成90处。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
林业生产上,全县林木面积达到72万余亩,林木覆盖率34.24%,发展花卉苗木1.6万余亩,建成500亩以上的大型基地9处,栽植树种品种多达30余个。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首批创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县、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林下经济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渔业生产上,全县渔业养殖面积3.7万亩,水产品总产量8500吨,渔业总产值1.5亿元,繁育黄河鲤鱼及各类鱼(苗)种3000万尾。被评为全省渔业技术项目推广示范县。

三、农业产业化战略稳步实施。
充分利用丰富的农副产品优势,招商引资、大上工业、发展民营经济,全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111家,其中年销售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48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2家,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农产品“三品”认证数量连续两年位居德州市第一,总数达到81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45个,绿色食品28个,有机食品认8个,“三品”基地面积达到44.4万余亩。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687个,农户入社率达到20%以上,获批省级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幅提升。

四、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5亿多元,实施了小农水项目、饮水安全、中小河流治理、水网等七大项重点水利工程,清淤总长度400千米,形成了以4条引黄干渠、17条河道为水利动脉,辐射全县的农田灌排体系。投资8500多万元,对10万亩农业部高产创建核心区项目进行了高标准建设,核心区实现了“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标准最高、面积最大的高产稳产农田。农村户用沼气达到1万多户,建有大型沼气工程2处,全县太阳能热水器近5万台,普及率在30%以上。全县农机保有量达到4.8万台(套),农用机械总动力220万千瓦,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作物农业机械化率达到95%以上。全县所有行政村均实现了通油路、通客车、通有线电视、通电话、通自来水,城镇化率提高到47%。
五、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

大力开展以“争创‘五型’党支部,争做‘五好’党员,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双争双促”活动,提高了农村党建工作水平。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采取内选、回请、下派、跨村兼职等方式,大力选拔“双高双强”型干部。采取领导讲课、专家授课、外出参观学习、收看远程教育节目等措施,加强对农村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建设新农村的能力。全面推行农村党支部书记报酬统筹管理,对农村党支部书记工资、星级津贴、退休金以及保险全部纳入县级财政,实行了统一筹集、统一核算、统一发放,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了他们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实施村级组织“安家工程”,在上级补助的基础上,县里及时足额配套资金,建起了高标准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既为党员干部办公、学习提供了阵地,也为农民群众接受教育、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搭建了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