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玉门市
玉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铁人”王进喜的故乡。全市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辖12个农业乡镇、59个行政村,农村人口9.7万人,耕地面积52万亩。境内有疏勒河、石油河、白杨河等内陆河流,年径流量11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96.2%,水土资源丰富,光照条件充足,农业基础雄厚。
围绕“五新”思路 实施“五大”工程
建设玉门特色的幸福美好新农村
玉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铁人”王进喜的故乡。全市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辖12个农业乡镇、59个行政村,农村人口9.7万人,耕地面积52万亩。境内有疏勒河、石油河、白杨河等内陆河流,年径流量11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96.2%,水土资源丰富,光照条件充足,农业基础雄厚。
2012年以来,玉门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按照“发展新农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推行新管理,树立新风尚”的“五新”建设思路,以开展“富在农家增收入、美在农家展新貌、学在农家长智慧、和在农家讲民主、乐在农家爽精神”活动为载体,以“经济繁荣村强民富,社会事业发展进步,保障体系健全完善,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民主和谐”为目标,努力建设玉门特色的幸福美好新农村,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实施产业提升工程,发展现代高效新农业
我市在保证粮食自给率100%的前提下,始终立足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中心任务,充分发挥玉门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条件,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发展了温室蔬菜、啤酒原料、特色林果、设施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成为全省“蔬菜产业大县”、“牛羊产业大县建设先进县”和“优质林果产业大县”, 建成了万亩温室韭菜、千亩人参果、十万亩蔬菜、十万亩啤酒原料、十万亩特色林果、百万只优质肉羊“六个一”特色产业基地,建成万元田3.5万亩、五千元田7.9万亩、三千元田10.9万亩、二千元田13万亩,高效田面积占到全市农作物耕种面积的67.2%,特色产业基地产品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先后引资建成了拓璞酒花、莫高麦芽、聚馨麦芽、绿地生物、宏宇脱水蔬菜等一批行业领军的龙头企业,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业产化健康发展,建立起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40家,年加工能力45万吨,带动特色生产基地35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5家,全市主要农产品订单面积达到32万亩。依托八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不断加快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滴灌、微灌、渗灌等高新节水技术在日光温室蔬菜、葡萄、枸杞等高效作物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有机生态无土栽培等高产高效技术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中得到集成推广,全市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万亩,“玉门酒花”于2015年被评为为全国地理标志认证产品,“清泉人参果”通过了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并在全国第三届农产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2016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人均肉类拥有量79公斤,奶类拥有量33.4公斤。2016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7.09亿元,比2015年增长6.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60元,较上年增长12%。
二、实施环境整治工程,建设整洁美观新村镇
我市按照“抓点示范、串点连线、折线成面、整体推进”的思路和“五统一”标准(统一选址规划、统一设计风格、统一建设标准,统一采购材料、统一质量要求),分整组推进、整村推进、沿线推进、整乡推进四个层次梯次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同时,按照“五清五改五化”(清垃圾、清柴堆、清粪堆、清路障、清院落,改水、改厕、改厨、改路、改圈,道路硬化、门前硬化、门面美化、周围绿化、圈舍洁净化)要求,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止2017年,全市累计新建、改造农宅1.43万户,占到农户总数的55%,建成50户以上连片的村容村貌整治示范点198个,16个村和170个组完成了整村整组综合整治改造目标,分别占全市村组总数的40%和59%,农村住房人均拥有面积33.5㎡,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达到11%。全市安全饮水比重达到100%,室外道路硬化率达到96.1%,以沼气、太阳能为主的清洁能源比重达到26.9%,卫生厕所比重达到15.4%,全市呈现出家家户户门面一新、花坛街面整齐美观、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村组油路通达顺畅、文体设施配套完善、村容村貌整洁美化、百姓生活和谐幸福的喜人景象。同时,我市以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为重点,以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六个一体化”为目标,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分城中村、城郊村和中心城镇三个层次开展了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小区12个,吸引近3000户农民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了农民向市民、村庄向社区的转变。
三、实施技能培训工程,培育创业致富新农民
按照思维理念新、文化知识新、致富技能新的目标,我市不断健全农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劳务技能、现代农业技能和基层干部现代管理技能三个层次的技能化培训,加强良种良法集成配套、日光温室有机质无土栽培、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畜禽品种改良等先进适用技术培训,有效提高了农民的务农技能,促进了科学种田,科学养畜。以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开展分层次、分类别、多种形式、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重点实施绿色证书、阳光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训、实用农业科技培训工程,每年培训农民1.5万人次,全市50岁以下农民普遍得到了技能培训,提高了广大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谐创业能力。2017年,全市农民人均受教育水平达到8.9年,乡镇图书馆覆盖率达到100%,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达到36.9%,比2016年增长2.4%,培育致富带头人、流通经纪人、“土专家”、“田秀才”等各类乡土人才4000多人。同时,我市不断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引导村民认清形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执行政策,大力开展争创“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户”和“婚育新风进万家”等活动,组织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计划”,坚持农村党员和干部轮训制度,使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成为“三农”工作的明白人、党的政策的宣讲人、致富增收的带头人,全市95%以上的农村党(团)员、村组干部得到了有效的培训。至目前,全市90%以上的农民都得到了教育培训,全市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全面提高。
四、实施机制创新工程,推行民主自治新管理
按照组织建设新、管理方式新、监督措施新的目标,我们坚持制度、阵地和组织建设相结合,党的领导与民主法治相结合,依法管理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建立农村管理新结构,健全农村管理新机制。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党员素质有新的提高、基层组织有新的加强、服务群众有新的改进、各项工作有新的进展”为目标,我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实施以“领导包村挂项做推动发展的先锋、干部联组入户做服务群众的先锋、党员示范带头做创业致富的先锋”为主要内容的“先锋富民”行动,使党建工作成为了现实生产力。2016年,全市共建成“党员创业示范园”和“党群共建示范基地”26个,培育“党员致富示范户”400多户,切实发挥了党员的带动力,也调动了农民群众的创造力。二是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我市不断健全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按照“四议两公开”和“一事一议”的要求,农村所有村级重大事项都必须在村党组织领导下,通过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实行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完善了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各项制度,全面实现了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三是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化管理。我市充分借鉴城市社区管理模式,通过改造整合,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组为重点,率先推动村居社区化改造,创新管理服务机制,全面提高了农民群众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水平。四是推进农村法制建设。通过深入开展“政策法律进农家”等活动,增强了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提高了农民群众运用法律解决矛盾、维护权益的能力。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乡镇”、“平安村组”创建活动,逐步实行农村管理社区化、治安巡逻保安化、矛盾调处超前化,实现了农村社会的长期和谐稳定。
五、实施社会保障工程,树立和谐社会新风尚
按照保障体系新、风俗习惯新、道德风尚新的目标,我市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确保农民群众安居乐业。一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城乡保障项目基本相同,保障标准逐步趋同的原则,我市逐步建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农村困难户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覆盖率均达到了100%,建立起了完善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我市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市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实施以村村通公路、广播电视、电话、宽带为主的“村村通”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进行创作和演出,丰富农民文体生活。实施了农民健康工程,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改造力度,提升农村卫生院所装备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全市农民全部达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的医疗救治条件。2016年,全市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8.6%,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0%,全市农民群众真真切切从新农村建设中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