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始终坚持把从严管理贯穿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把“好干部”标准和“三严三实”要求作为重要标尺,进一步强化干部考核,严肃查处“为官不为”干部,着力在打造一支为民、务实、清廉的党员干部队伍上下功夫。
畅通渠道倾听民意转作风
“珉谷镇龙井巷最近几天路灯不亮,希望尽快修复。”贞丰县珉谷缜“民意调查员”王永民通过“民意调查上手机”软件,向“民意调查中心”发来信息。经州民意调查中心转办,当地立即进行了维修。第二天,手机平台再次接到王永明的信息:“路灯已经修好,谢谢你们。” 这是黔西南州畅通渠道,倾听民意,实现干部作风转变的真实写照。
“让群众有话能说,有事能办、有诉能投、有困能帮,着力推动民意型、法制型政府建设,让干部在服务群众工作中转变作风”,这是黔西南州严格管理干部的基本目标。通过成立“民意调查中心”,进驻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的6个部门,并由相关单位选派业务骨干人员负责处理相关事务,按照“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要求,通过“转办、交办、督办”、“召开联席会议、执行委员会、监督委员会”、“民意专报呈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民意调查曝光台”、“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问责”等多项措施办理民意事项,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有效转变干部作风。
为了进一步扩宽民意收集渠道,黔西南州还通过开通书记、州长与群众直通交流热线,深入开展民意调查,听取意见建议、受理群众投诉、接受社会监督,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同时,在坚持和完善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黔西南州组织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的召集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对收集到的领导干部工作、生活方面社会评价信息进行汇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甄别、核实,研究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调整的重要参考依据。
亮剑除弊正风肃纪出实招
“黔西南州要敢于以亮‘利剑’的精神,有效整治‘惰政、躲政、慵政、靡政、腐政’现象,着力树立勤政先锋典范。”在面对如何解决“为官不易,但不能为官不为”的问题时,黔西南州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果断的亮出了直指干部为官变相和隐性不作为的“利剑”。
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开展“向惰政宣战、向惰政问责”主题活动,着力整治“庸懒慢浮贪”五大顽症,解决发现问题不说、占着位置不干、只做人不做事还不让别人做事的突出问题,有效破除影响发展的“玻璃门”、“弹簧门”,不断加强干部作风督查。
“晒、比、述、评”、暗访暗查、交叉检查、自纠自查、责任倒查……一系列有力的措施,让干部作风得到了显著的变化。为了让干部作风整顿成效成为一种工作常态,黔西南州采取月月检查、月月通报、月月排名,派出暗访组等一些列措施,对63个州直单位,8县(市)和义龙新区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暗查,让正风肃纪工作成效得到巩固。
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以来,黔西南州围绕整治“惰政”和“四风”问题,集中处理乡镇“走读”干部25名,对2名事业心不强、工作疲沓的科级干部给予免职处分,对自由散漫、上班时间打麻将、作风粗暴的6名干部进行处理,正真实现了“处理一批,教育一片”的目标。
干部“召回” 动真碰硬治惰政
2014年10月19日,黔西南州委书记张政同志在全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要在全州全面推行干部召回制度,对不想干、不会干、完不成年度目标任务、闹不团结、违规违纪“五类干部”,采取离岗培训、交流轮岗、免职、改任非领导职务等形式进行召回调整,建立待岗干部库,着力解决敷衍塞责、得过且过,不作为、怕作为、乱作为,办事效率低下等现象。
在全州吹响向“向惰政宣战、向惰政问责”的号角之后,兴仁县率先探索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工作,出台干部“召回”管理办法,提出不作为、搞内耗、履职不力等12种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情形,根据不同情形分别采取集中教育、跟踪考察、转岗等方式进行管理,将治理“惰政”行动制度化。
“这是组织给自己打的一支强心剂,是一次心灵的拷问,是一次自我革新的机会。通过召回管理,自己思想上受到强烈的撞击,心灵得到空前的净化,作风得到较快的转变,真切地感受到‘严’是爱,‘松’是害的真实道理。” 兴仁县屯脚镇职工杨善超同志经过干部召回管理后深有感触的说。
目前,全州8个县(市)、义龙新区和州政府办、州人社局借鉴《兴仁县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管理办法》,已全面启动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工作。全州共“召回”干部564名,其中:辞退(解聘)25人,待岗4人,调整岗位9人,免职22人,跟踪考察5人,约谈168人,诫勉谈话59人,检讨18人,集中教育290人,立案50件54人(已处理31人)。(黔西南州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