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征程中,科技创新始终是核心驱动力。作为陕西省打造的创新驱动总平台,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以下简称“秦创原”)立足农业大省禀赋,聚焦旱区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以制度创新破局、以平台建设聚能、以产业融合增效,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催生了一批看得见的技术成果,更在于构建了一套适配农业科技创新规律的生态体系。
秦创原的首要亮点在于打破传统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桎梏,通过制度创新重塑农业科技转化的底层逻辑。针对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强、转化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秦创原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试点“三项改革”,即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收益分配制度改革,允许科研人员以技术入股、离岗创业,将职务成果转化收益留归团队自主支配,有效破解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的体制性障碍。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研团队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将葡萄种植技术转化为可推广的产业方案,既提升了农民收益,也让科研人员获得了创新价值的市场认可。在要素整合上,秦创原构建了立体联动的创新网络:纵向打通“实验室-中试基地-产业园”的全链条,建设旱区现代农业产业创新聚集区,布局概念验证中心、共享中试车间等平台,为种子选育、智能装备等技术提供熟化场景;横向搭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平台,推动龙头企业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形成“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的三角协作模式。
秦创原的赋能效应集中体现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上。在种业“芯片”领域,通过建设旱区种业硅谷、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基地,秦创原推动杨凌成为全国旱作农业品种创新高地,小麦、玉米、油菜等主粮、油料作物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田间的全链条覆盖,53个植物新品种通过国审,4个品种入选国家主导品种。在智能装备领域,农业无人车、无人驾驶清扫车等硬核科技走出实验室。企业培育是秦创原的另一项重要成果。通过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上市企业”全周期服务体系,杨凌示范区新增省级瞪羚企业4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60家。这些企业不仅是技术转化的主体,更成为产业创新的发动机。
秦创原的实践揭示了农业科技创新的三大核心逻辑。其一,制度创新是破题关键。农业科技转化难,难在公益性与市场化的平衡、科研评价与产业需求的脱节。秦创原通过政策“组合拳”,既保留了农业科研的公益性底色,又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如设立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奖励、开通植物品种权质押融资等,形成“创新-转化-收益-再创新”的良性循环。其二,场景建设是核心载体。农业技术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季节性特征,需要真实的应用场景来验证和迭代。秦创原在350个示范推广基地推行“场景开放+数据共享”模式,让科研人员在田间地头发现问题、优化技术,使科技成果天然具备接地气的产业化基因。其三,生态营造是长效保障。农业科技创新不是单一环节的突破,而是资金、人才、服务等要素的系统集成。秦创原构建了“金融+服务”双支撑体系:金融端推出“科创贷”等金融产品、设立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服务端建立技术交易中心、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提供从成果评估到法律财税的全链条服务。另外,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国际农业科技论坛等活动,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让农业科技成为吸引年轻人的朝阳产业。
我国农业正从传统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秦创原的实践重构了政府、市场与农民的关系,更证明了后发地区完全可以通过系统性创新实现“换道超车”。更重要的是,这一实践表明,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不在于单项技术的突破,而在于创新生态的构建。唯有坚持企业主体、市场主导、政府主推、人才主力,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才能让农业科技真正活起来、转起来、强起来,更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