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打造“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县"
城口县地处大巴山腹心地带,重庆市最北端,东面和北面与陕西省接壤,南与重庆巫溪县、开县交界,西与四川省宣汉、万源相连,因踞三省门户名“城”、扼四方咽喉称“口”而得名。全县幅员面积3292平方公里,辖2个街道23个乡镇、22个社区、184个行政村,人口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56万人。境内最高海拔2686米,最低海拔481米,有耕地35万亩,其中水田2.3万亩,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城口的基本县情可以概括为四句话:红色历史悠久;自然资源富饶;生态优势明显;农林产品丰富。
从2012年底我县启动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以来,县委、县政府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赋予城口县“全市重要生态功能保障区、向北重要门户、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基地、重要生态经济区”和“西三角经济区的战略节点、渝川陕结合部的桥头堡”的“4+2”战略定位,坚持并不断深化“生态为本、特色为魂、发展为要、民生为重”的发展理念,坚持并不断完善“人口下山、产业上山,产品出山、游客进山”的发展思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07亿元,比上年增长5.4%;农业增加值实现5.75亿元,比上年增长5.6%;农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66元,增长12.9%。农村经济增长趋势良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通过采取狠抓规划、整合资金、典型示范、创新机制等措施,我县新农村建设得到了扎实稳步的推进。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农林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依据“生态为本,特色为魂”的发展战略,我县推广林药间种、林下养鸡、林间养蜂等长短结合、优势互补的立体复合型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和中药材等农业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城口山地鸡、城口老腊肉、中蜂等传统产业,形成“干果、中药、畜禽”三大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全年出栏生猪22.74万头、城口山地鸡383.36万只,肉类产量达到2.44万吨,中蜂10万箱,城口老腊肉加工销售2500吨,中药材在地面积30万亩,干果产量5000吨。培育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8个,市级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龙头企业11个,县级农业龙头企业18个,农业龙头企业产值超过3.5亿元,同比增长20%。农林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农民不外出也可致富。
(二)农村面貌发生新变化。农村公路建设取得新进展。建成中心客运站6个,乡镇简易客运站17个,村级招呼站49个,县、乡、村三级客运站点逐步完善。积极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试点工作,新开通农村公交线路3条,新增农村公交车18辆,新开通农村客运班线7条,新增农村客车11辆。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2800口,清洁能源使用率达85%。完成了3751户1.5万人的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启动2个连片开发扶贫示范片区和25个贫困村整村推进,15个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建成巴渝新居1500户,改造农村危房4600户,建成农民新村10个。大力开展“一建五改一美化”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农村居住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三)社会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0个、农民体育健身广场2个。实施农村电影放映惠民工程2570场次。农村养老保险参保111255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222815人,参合率达95.6%,比上年增长0.6个百分点。农村低保参保人数11344人,农村五保户供养人数2822人,农村五保、特困、残疾等社会弱势群体倍受社会关注,保障力度不断加大。
(四)基层保障能力得到改善。大力开展以“素质强村、科技兴村、民主管村、制度建村”为主要内容的“四村”活动和“强基工程”,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全面推行党务、村务、政务和财务“四公开”,规范“一事一议”制度,初步构建了与我县新农村建设实情相符合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广大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充分保障。党委的核心作用和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加突出,基层保障能力得到改善。
(五)乡风文明程度提高。成功创建中国钱棍舞之乡,通过极具地方特色的钱棍舞表演让巴山民俗文化广为流传。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23个,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结合干部大走访活动和“三进三同”等活动,积极化解农村矛盾纠纷。加大对农村社会治安的整治力度,有效的降低了违法、犯罪率,社会安全满意度达到98%。随着各项措施的不断纵深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化程度不断提高。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抓规划布局是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完成了村级规划编制工作。从总体情况看,各村规划彰显了地方特色,突出了优势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3个发展重点,充分体现了“三建”、“四改”、“五提高”与各地实际的结合,是一份属于农民自己的建设规划。在规划编制工作中,一是建立统一的评审标准。制定了《城口县新农村建设村级规划评审基本要求》,规范县级评审活动。二是确立了“乡镇为主、部门配合、县上统筹”的村级规划编制工作方式,依靠和发挥乡镇力量及本县“土专家”、“乡土人才”的力量进行编制,有效降低了规划成本。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方法,我县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过程真正成为了深化认识、发动农民的过程,成为了摸清家底、理清发展思路的过程,成为了落实“一事一议”、让农民广泛参与民主决策的过程,先规划后建设形成普遍共识,农村随意建设、无序发展的状况正在逐步改变。
(二)机制创新是关键。新农村建设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为有效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在“三农”工作中的统揽作用,我县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营造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怀农民的浓厚氛围,搭建社会各界参与新农村建设平台,拓宽社会各界参与的渠道,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向农村流动汇集。汇集资源,形成新农村建设合力,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紧抓“西部大开发”、“314总体部署”等机遇,用好用足贫困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等惠农政策,继续加大争取上级项目支持和资金投入的力度。贯彻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确保了上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全面落实到位。继续坚持县财政投入农村发展资金逐年增长的机制,确保了政府性投入持续稳定增长。三是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管理机制。按照“渠道不变、性质不变、用途不变”原则,完善新农村建设资金“打捆”使用的具体办法,有效整合新农村建设资金,变分散投入为集中投入、变零散投入为系统投入。加强新农村建设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巴渝新居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采取先建后补的办法:县财政将资金拨付到县建委,县建委等部门验收合格后,将资金拨付到各乡镇,各乡镇将相关资金兑现到实施主体。各乡镇建立巴渝新居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台账,极大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推广村民项目管理委员会、理事会等项目管理的有益经验和做法,按照村民自治原则,实行阳光操作,不仅要让群众成为新农村的建设者、受益者,也要让群众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监督者。
(三)组织保障是基础。第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我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县长为组长,分管县领导为副组长,组织部、宣传部、水利局、交通局、发改委、农综办等20多个县属部门为成员的城口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专人负责新农村建设日常工作。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县属各部门也相应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落实了具体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抓新农村建设,形成了以“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第二,各部门配合,形成建设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县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做到了分工合理、责任明确、措施有力。农综办、发改委、建设部门负责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交通部门负责抓好新农村公路建设;卫生、农业部门负责抓好环境整治、改水改厕和沼气池建设;水利部门负责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供电、电信、广电部门负责做好新农村的通电、通讯、通广播电视工作。全县各级各部门围绕新农村建设,根据部门自身职责纷纷加大力度积极争取市级投入,对示范村、推进村在资金和项目上予以重点倾斜。县新农村建设小组加强了资金、政策等资源的整合力度,全县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各方支持、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
(四)抓落实是根本。为了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我县开展了全面系统的督查工作。一是领导督查。县级领导定期不定期深入到建设村询问、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二是阶段性督查。县委、县政府专门抽调一批业务精、懂农村工作的调研员、助理调研员组成督查组对新农村建设进行阶段性的专项督查。三是经常性督查。县新农办随时进村入户,查看新农村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督查。县督查考核办公室将新农村建设纳入督查范围,加大督查力度。
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克服和解决。一是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主体作用意识不强。部分群众片面的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搞建房、修公路、改水、改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的等同于“新村”建设,“两眼向上、两手外伸”的等靠要思想较重,主体作用意识不强。二是经济基础薄弱,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由于财政困难,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增加幅度不明显,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与实际供给相比缺口大。三是村级管理水平落后,农民素质亟待提高。受到村级管理人员配备不齐和业务水平较低的局限,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教育、培训程度不高,农民素质较低,有效地自我管理能力欠缺。四是专业技术指导不到位。全县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对村级规划进行指导,在实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技术瓶颈。以上的矛盾和问题一方面体现了我县基础差、底子薄、财力弱等客观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还需要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以增强发展活力。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坚持不懈地抓农林特色产业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探索建立“财政投入启动、信贷投入助推、农民投入主体、社会资本参与”的农林特色产业多元化投入机制和“以农户为主体、以基地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核心、以效益为纽带”的农林特色产业发展机制,形成“科研+基地+企业+营销队伍+大市场”的农林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着力开发一批特色浓郁、竞争力强的知名特色农产品,力争形成主导产业规模突出、效益明显、驱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多元化农业产业发展格局。重点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农民组织化程度显著提升,农业商品化率显著提高。力争2013年生猪饲养量达到55万头,城口山地鸡饲养量达到1200万只,中蜂养殖达到12万箱,中药材在地面积达到32万亩。生产加工城口老腊肉3500吨,核桃、板栗产量稳定在5000吨以上。
(二)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先行战略。积极争取市上扶贫项目资金,坚持县财政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逐年增长的机制,确保政府性投入持续稳定增长。以农村道路建设、水利设施建设、清洁能源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电网建设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为主,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加强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新建农村沼气池2000口。加大国土整治整村推进项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力度,新增耕地5000亩以上,完成农村建设用地复垦1100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0亩。
(三)加大人口素质提升。继续巩固扩大“两基”成果,加快“双高普九”步伐。大力实施农村“五业一人”阳光工程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使18岁以上、45岁以下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掌握l至2门实用农业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创造良好条件激发学好技术的农民回乡创业热情,带动更多的农民成为技术实用型人才,使80%以上的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深入开展创建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户活动,全力推进“平安城口”建设,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四)提升人居环境。以小集镇建设、沼气池建设、生态建设和文明新村建设为主,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建设,规范农村建房,积极推进自然村整合,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建设中心村。按照“人口下山、产业上山”思路,总结推广移民安置区建设经验和模式,继续整合高山移民、易地移民、扶贫移民项目和资金。建设巴渝新居1000户,改造农村危房3500户,建成农民新村8个。
(五)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建设。
1.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以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为主,结合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三级联创”为抓手,根据各地工作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配备干部。注重建立县、乡、村三级良性互动机制,建立不拘一格的选人用人机制,努力拓宽村干部的选拔任用范围。把想干事、会干事、干实事、政治素质强、带动能力强的人才选入村级组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健全制度保障,提高村民自治水平。以村务公开制度为载体,规范“一事一议”程序,完善村民民主理财、民主评议和监督农村集体财务等制度,进一步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健全社会参与机制。拓宽社会各界参与的渠道,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农工对接、农商对接、城乡对接,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向农村流动汇集,支持、服务农村的发展。
3.健全新农村建设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确保上级投入全面落实到位。继续坚持县财政投入农村发展资金逐年增长的机制,确保政府性投入持续稳定增长。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挥金融支持农村发展的重要作用。
4.健全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管理机制。引入竞争机制,积极营造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竞争格局,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加强新农村建设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坚持村民自治原则,实行阳光操作,让群众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监督者,确保新农村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