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崛起的鄂托克前旗
鄂托克前旗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从原鄂托克旗分设,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西南端,地处蒙陕宁三省区交界处。全旗土地总面积1.218万平方公里,现辖4个镇,68个嘎查村,总人口7.6万, 其中蒙古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1%,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发生率26%,比2010年减少了3.9%。

矿产资源得天独厚,煤炭主要分布在上海庙镇境内,与宁夏宁东煤田属同一煤系,石炭二叠纪和侏罗纪两种含煤地层同处一地,分布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142亿吨,远景储量为500亿吨以上。世界级整装天然气田苏里格气田60%以上分布在我旗境内,已探明储量5000亿立方米。探明优质紫砂陶土储量100亿吨,方沸石储量40亿吨,石膏储量1.3亿吨,盐储量250万吨,芒硝储量200万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可观。药材资源非常丰富,素有“药材之乡”的美称,是我国梁外甘草和天然麻黄的主要产地之一,野生甘草保存面积425万亩,麻黄保存面积26万亩。另外,苦豆草、枸杞、银柴、大黄等野生药材资源广泛分布于全旗境内。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境内有古河套人遗址、宥州城、明长城等历史古迹和三段地工委、王震井、延安民院城川纪念馆等革命旧址。绚丽多姿的草原大漠风光,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遗址,浓郁的鄂尔多斯民族风情,展现出这片神奇土地的诱人魅力。
依托资源优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全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重点打造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有力地推进了全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经济总量迅速攀升。鄂托克前旗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贫”牧业旗,一直以来,仅仅依靠简单的农牧业生产为支撑,全旗财政收入相对偏低。近年来,在工业重点项目和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拉动下,全旗各项经济指标显著增长,全旗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6.8亿元

增加到2011年的68.06亿元,年均增长26.3 %;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1.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8亿元,年均增长59.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9107元增加到2011年的2.6万元,年均增长19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005年的4796元增加到2011年的10093元,年均增长13.2%,连续七年位居全市第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5年的13.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56亿元,年均增长50.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4.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2亿元,年均增长18.7 %。
——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成绩斐然。近年来,鄂前旗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方针,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作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战略举措,通过加大支农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农牧区公共事业、广泛开辟农牧民增收渠道、健全完善民主管理制度等措施,稳步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使农村牧区面貌发生根本转变。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根据农牧业规划产业定位,紧扣发展规模化经营的思路,建立现代经营机制,装备现代生产要素,着力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养殖园区、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户和设施农业基地,构建生态型、效益型、环保型、产业化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迈出了由传统农牧业走向现代农牧业的坚毅步伐。建成生态自然恢复区750万亩,生态环境实现历史性转变。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0万亩,建成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8万亩、设施农业1400亩,大型喷灌设备等现代农机具得到广泛应用;培育市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4个;全面推广肉羊舍饲圈养、三元杂交、短期育肥出栏和绒山羊增绒等先进养殖模式,年均育肥出栏牲畜150万头只,现代农牧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城川、三段地两大集贸市场,年交易额达5亿多元。2011年粮食作物产量达122000吨,肉类总产量达18942吨,分别比2006年增长了52.6%、7.6% 。
二是着力拓宽增收渠道。扎实兑现各类惠农政策补贴,各项惠民补贴占农牧民纯收入的40%以上。积极推进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大病统筹报销标准提高到2万元,农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全面落实养老保障工程,农牧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51%,全旗已有6243名符合政策条件的农牧民享受养老保险,占符合条件农牧民总数的89.5%;严格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低保保障标准提高到1300元,年人均补差820—1300元,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三是着力建设文明乡风。以“农牧民素质教育工程”为支撑点,通过设立“法制大讲堂”,以专题讲座、短信宣传、义务宣讲等形式进行法制教育,并开设心理矫正课堂,促进农牧民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文明乡镇、文明村社、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孝老爱亲”楷模、“双百”评选活动以及“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农牧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道德风尚。
四是农村牧区面貌实现大改观。筹资1.5亿元,在敖镇和上海庙镇集中规划建设了精品移民小区;全面完成农村牧区280户特困家庭安居工程,开工建设安置矿区和生态自然恢复区移民的544套、3万多平方米住房;集中打造了哈日根图、特布德、大沟湾、大厂则、糜地梁和巴音希泊日等6个新型村庄,统一使用太阳能供暖,天然气做饭;通村公路入村率达到96%,农村牧区容貌彻底改变。
五是村民自治管理实现民主化。站在基层民主政治的宏观角度,全面推广运用 “四权四制”村治模式,从微观上将村级事务决策实施主体加以明确,由嘎查村(社区)党组织履行决策组织权,嘎查村民代表或嘎查村民会议履行决策表决权,嘎查村委员会履行决策实施权,嘎查村民监督委员会履行决策监督权,配套实施决策启动、民主表决、组织实施和监督评议等四项机制,确保村民在村级事务管理中真正享有参与权、决策权、表决权和监督权,突出了村民主体地位,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充分行使,提高了村民参与村务决策和管理的积极性,使群众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四权四制”的规范运行,使所议事项更加公开、透明、公正,在加强基层民主,提高决策水平和管理能力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工业经济蓄势待发。
近年来,鄂前旗积极培植工业主导产业,加快农牧业经济为主导向工业经济为主导的经济转型步伐,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按照把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建成全区循环经济典型示范园区的要求,鄂托克前旗确立了以“煤炭为基础、煤电为支撑、煤化工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向,第一座生态型现代化煤矿建成投产,第一个循环型煤转化项目建成试产;把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作为后发赶超、推进跨越的载体,先后引进中国烟草总公司、神华集团、国电集团、中官运亨通集团等“中”字头企业和山东、山西等地大型国有企业,吸引了大量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要素竞相涌入,推动工业经济强势崛起。坚持以规划为先导,高标准编制了涉及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等16个规划,形成了完善的规划体系。《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开发总体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使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成为了国家战略。上海庙矿区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圆满完成,为国内大型煤田资源整合树立了典范。

投资313亿元实施了50多个工业和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已建成和在建煤矿9座,煤焦化多联产项目建成试产,产能达到2000万吨,煤焦化产能达到200万吨,建成130万吨捣固焦项目和10万吨焦炉煤气制液化天然气项目,煤化工产能达到150万吨。煤电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正在构筑起煤、电、化循环产业格局。油气资源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业支柱产业由以煤为主向多元发展、由输出型向转化增值型转变,石油产量达到1万吨,天然气管输能力达到100亿立方米,LNG项目设计产能达到100万吨,初步形成以煤炭资源开发为主,以油、气资源开发为补充的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
——以文化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日趋繁荣。
多年来,由于受地方经济发展制约,鄂前旗第三产业发展与周边地区相比,无论是资金投入、政策环境还是人才保证,都有较大差距。2007年,旗委适时提出了“文化塑旗”工程,依托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和优越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文艺演出业、文化娱乐业、特色旅游业,文化旅游产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立足地域优势和民族文化特色,启动了上海庙宜居宜业宜游宜乐文化旅游名镇建设。新建了文化产业园,组建了民族民间文化产业促进会,相应成立了12个民间协会和5个演艺团体,发展民间作家200多人,出版优秀作品300多部,推出一批文艺人才走上全国演艺舞台,扶持2000多人在全国各地从事文化产业。新建了草原大舞台、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全旗广播电视信号实现全覆盖,乡镇图书馆覆盖率100%。树立了“一乡两基地”、“中国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中国绿色名旗”、“中国西部摄影家创作基地”等文化品牌,地区知名度明显提高。深入挖掘人文和自然资源,成功注册了“筷子舞发祥地”、“内蒙古马文化之乡”、“鄂尔多斯婚礼文化之乡”等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层次和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全旗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协会达12个,从业人员1000余人。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村和大沙头旅游景区被认定为国家4A级景区,鄂尔多斯沙漠大峡谷被确定为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延安民族学院旧址、三段地工委被自治区列为经典红色旅游景区。

——基础设施瓶颈全面破解。
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构筑,集中力量打破瓶颈制约,第一条铁路建成运营,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200公里,新建柏油路750公里;第一条50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线路(220千伏降压运行)建成投用,服务城乡发展的电力保障格局基本建立,工业用电量突破1亿度,嘎查村通电率达到100%;跨宁蒙两省区实施了引黄供水工程,破解了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发展最为关键的制约;园区承载大项目建设的能力增强,具备了大工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上海庙铁路、公路、黄河取水等基础设施与宁东基地有效对接,开创了区域合作共建共享的新局面。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近年来,累计投入19.8亿元用于民生工程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近三年均占到财政总支出的70%以上,并累计拿出700万元作为铺底资金在生态保护与建设、教育、文化、慈善事业等领域设立了基金,形成了长效激励机制。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引进推广各类适用技术60多项,2011年科技进步贡献率75%。推行12年免费教育,新建、加固校舍19.1万平方米,新建3所小学和1所幼儿园,办学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全旗农牧民人均受教育水平达10.45年。

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了基层卫生院“旗办旗管”和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零差价”销售,新建了旗医院,旗医院由市中心医院托管,改扩建了蒙医院,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大病报销比例逐年提高。制定出台多项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转移进城农牧民和大学生就业问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6%,启动了农村牧区特困户大病救助和特困户安居工程,进一步完善了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制度,城乡低保做到了应保尽保。进一步提高了义务兵家属优抚标准,妥善解决了城镇退伍军人的就业问题。实施了“天罗地网”工程,累计投入1500万元用于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技防设施的震慑和维护稳定作用明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人民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社会治安满意度达100%。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农牧民通过各项补助人均增收3000多元;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4.2平方米,每百户拥有小汽车48辆。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坚持党的领导,突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营造有利于推进发展的浓厚氛围,党的思想、组织、队伍、作风和制度建设不断加强,武装、统战、政法工作卓有成效,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有效发挥,党组织设置模式不断创新。党建工作的高效运行,激发了全旗各族人民创业的热情和干劲,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及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富民强旗的伟大实践中,造就了“团结拼搏、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勇于突破”的鄂前旗精神,全旗上下人心思进,风清气正,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族干部群众中凝聚了推进发展的强大合力,建设主体发挥了巨大的能动作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鄂托克前旗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改善民生这一基本目标,沿着做大经济总量这条主线,弘扬团结实干精神,实施“城乡统筹、集中发展”战略,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进程,集中精力建设现代化能源基地,率先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建设生态文明、能源主导、民生均富的鄂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