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商复合型经济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
全力打造生态宜商宜居新罗庄
罗庄区位于山东省东南部,现辖5个街道、3个镇,153个行政村、58个社区,500平方公里,人口53万,是鲁南苏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境内206国道、京沪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兖石铁路横穿北部,距临沂飞机场10公里,距日照、岚山、连云港三大港口仅百公里;地貌以平原、丘陵为主,属温带季风气候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热丰富,雨量充沛,年降水量900毫米左右;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煤炭、铝矾土、石灰石、焦宝石、花岗石、研土等40余种,其中煤炭、铝矾土、石灰石储量居全市首位。2012年,全区实现地方生产总值300亿元,增长15%;实现区域财政总收入32. 4亿元、增长23.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85亿元、增长31. 2%;-完成规模以上固定投资150亿元,增长33. 9%;完成进出口总额18.9亿美元,增长2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8000元、10080元,增长15%和18%。先后被评为“中国循环经济优秀品牌城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先进集体”、“山东省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区”、“山东省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单位”等,连续5届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连续4届获得“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区”,连续5年获得“全市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一等奖”。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建设工商复合型经济强区。把“三园一环”作为发展的战略聚焦点和支撑点,以总投资710亿元的区重点项目建设为主抓手,大力实施培植“十大纳税过亿元企业”、打造“十大产业集群”、建设“十大商业综合体”的“三个十工程”,加快建设“两大千亿级园区”,推动三次产业集聚发展、转型升级,打造工商复合型经济强区。工业经济以南部循环经济示范区、罗庄工业园、江泉工业园为载体,加大有效投入、培植骨干企业、强化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2012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1006亿元和108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292家,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为61家,其中过10亿元14家、过50亿元6家,华盛江泉集团突破300亿元、沂州集团迈入100亿元门槛,2家企业入选全国500强;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件、山东省著名商标3件、山东名牌1个;新增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服务业以70公里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形隆起带”为依托,以“十大商业综合体”建设为重点,加快新兴服务业发展,实现服务业增加值过百亿元、增长22%,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1%。“环形隆起带”腾出土地300多亩,引进过亿元商贸物流项目16个,总投资530亿元;“十大商业综合体”进展顺利,临沂皮革城等6个项目已经运营或即将竣工,鲁南工业品采购中心等2个项目正加快建设;投资12亿美元的全球商品交易中心、投资40亿元的临沂国际电子商务基地开始全球招商,加快了临沂商城国际化进程;文化旅游业、金融保险业等新兴服务业均得到健康发展,成功举办了中国(临沂)市场贸易博览会罗庄陶瓷建材专业展、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三届国际奇石盆景花卉根艺博览会、第十一届全国“村长”论坛等一系列活动,被评为“山东省最佳投资城市”、“新中国60年最具投资价值区”。 现代农业滨河特色农业发展长廊为重点,规划建设了沂河西岸园林花卉高效农业示范区、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粮食高产攻关示范区、特色农业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的“三区一带”百平方公里特色农业发展长廊,大力发展城郊型特色农业,目前全区优质农产品基地达到42个、8.7万亩,拥有17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个农业特色品牌、2个国家地理标志品牌、农民专业合作社210家;确立各类农业重点项目20个,总投资达26亿元,其中投资17.6亿元的江泉养殖基地是综合性的大型养殖加工基地及深加工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7亿多元。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生态宜商宜居区。大力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加快统筹发展,打造生态宜居新城。一是做靓中心城区。按照“上水平、提形象、有品位”的发展思路,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50多栋高层建筑、地标性建筑,现已竣工近20栋;有32个大型高档房地产项目正在建设,已竣工和在建300万平方米,推动城市建设高层化、组团化发展,不断提升城区形象。健全路网体系,投资6亿元实施南环路、罗发大桥等路桥工程建设,改造建设道路32条73公里,其中南环路罗庄段21公里完成投资1亿元,改造成一级公路,成为临沂市城南快速通道。完善基础配套,投资2200万元敷设暖气管道4.8公里,新增供热能力300万平方米;配套各类管网180公里,燃气敷设实现了街镇全覆盖。二是加快重点片区和农村社区建设。以沂河路片区、滨河片区、南部循环经济示范区“三大主战场”为重点,向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借力,采取多种途径,加快旧村改造、合村并点、组团开发步伐。目前,全区有25个村居实施了组团开发、55个村居在建或已建农村社区,23个社区完成了“三上”建设;累计投资7.7亿元新建农房6300多户、改造危房1400户,超额完成全年任务。三是扎实开展生态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大力推进生态罗庄建设。拆除土小企业150多家,投资2700万元建成环境监控平台,投资5亿元完成100家重点企业脱硫脱硝改造、除尘设施建设,完成造林2万多亩,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出境河流水质稳定达标。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区争取“一事一议”资金项目71个,争取资金1727万元,先后投入村居“五化”建设资金1.6亿元,29条主干道实现市场化保洁、物业化运作,8个街镇生活垃圾清运实行市场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成为全市亮点。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7.9%、61.3%和12.8平方米,被评为“中国循环经济优秀品牌城市”,荣获第四届山东省城市园林绿化博览会银奖。
四是发展高效农业。
提升群众满意指数,建设幸福和谐平安区。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2012年,全区民生支出11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67%。一是健全社保体系。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打造政策落实的“无障碍区”,落实粮食、农机、家电等补贴资金2.46亿元。积极统筹推进城乡就业,新增城镇就业1.1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19万人。不断完善社保体系,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居民达19.7万人,连续八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水平,发放及支付各种社会保险金2.8亿元,60岁以上老年人基础养老金每月提高到60元,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34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年1800元,“五保”老人集中、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3360元、1920元,五保集中供养率达80%。二是完善服务网络。深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投入4600万元进行校舍改造,开工建设面积5万多平方米,投入2420万元建成公办幼儿园18处,荣获"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区"称号。逐步深化医疗改革,新农合报销总额1.4亿元以上,群众医疗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提升村居文化大院60个、新建农家书屋35个,6个街镇综合文化站达到一级标准,区文化馆、档案馆分别晋升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国家一级档案馆。三是构建稳定格局。深入推进严打整治斗争,先后开展了“春季攻势”、“打四黑除四恶”、缉捕重大逃犯攻坚和冬季严打整治会战等多个专项打击整治行动,切实维护了社会治安秩序。大力推进天网、警网、民网建设,投资2000万元实施“天网”二期工程建设,新建改建高清卡口24处,安装高清监控176处,全面提高了防控水平。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持续加强。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深入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化解,排查一般性矛盾纠纷266起,调解成功率达99.6%,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四是夯实组织保障。开展“提速增效、创先争优”干部作风建设主题年活动,围绕“目标、责任、争先”公开承诺,构建“五办合一”格局真督实查,开展“四争四奖四罚”活动重奖严罚,大力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先后协调、争取帮扶资金1.04亿元,投入专项基金1700多万元推进薄弱村集中转化,绝大多数村居发生了显著变化。积极探索实施党员资格审核登记制度,中组部、省委组织部来我区进行专题调研,相关做法受到中央领导批示,全区营造了奋发向上、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