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网站首页
热点资讯
综合要闻
热点关注
专题报道
执法效能
县镇新闻
新闻资讯
示范县镇
示范县
示范镇
聚焦三农
法律法规
党内法规制度
国家法律法规
法规释义
涉农政策
理论视野
视频中心
地方宣传片
公益广告
地方名歌
清风苑
廉洁榜样
以案警示
教育基地
清风视点
理论纵横
清风广角
中心介绍
中心介绍
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热点资讯
>>
热点关注
>>
查看详情
热点资讯
综合要闻
热点关注
专题报道
执法效能
县镇新闻
新闻资讯
举报方式
来信请寄: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25号国务院国资委机关服务局1号楼全国新农村建设中心
邮编:
100037
电话:
010--81599818
邮箱:
qgxncw@126.com
更多...
头条新闻
2024“中国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启动
加快健全收益保障机制 确保种粮农民有钱挣
刘国中在福建调研时强调 积极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因地制宜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
短评·总书记的改革论|科学制定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
【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强农兴川
更多...
热点资讯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乡村“颜值”
做优做大乡村特色产业,代表有话说
把乡村振兴蓝图和施工图变成实景图
【两会经济热点大家谈】乡村全面振兴,一个都不能少
更多...
聚焦三农
国家最新扶持政策出台:农民收入即将翻倍?
三农学习谈:走好“两山”转化的文旅路径
黑龙江黑河市爱辉区:中药材种出致富新希望
甘肃礼县:养生态鸡 走致富路
唐仁健参加农业农村部人事司第一党小组专题组织生活会
热点关注
农民日报仲农平文章:丰收中国 壮哉农民
来源:
全国新农村建设网
日期:
2024-09-22 08:44:02
点击:
196
属于:
热点关注
农民日报仲农平文章:丰收中国 壮哉农民
当第一缕秋风拂过田野,大地开始奏响丰收的序曲。这序曲是金色的,由无数的音符——金黄的玉米、弯下腰的稻穗、日渐圆润的果实共同谱写而成。
沃野流金时,丰收欢歌起。刚刚度过中秋佳节,人们将目光从“千里共婵娟”的那轮皎月上收回,又一个丰收节从金色的田野上喜气洋洋地向我们走来。
在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他强调,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丰收,是大地与人类的约定,是一个生生不息民族的盛大庆典,更是独属于亿万农民的闪耀勋章——是他们将希望的种子在春天埋入土地,历经酷暑骄阳、风雨洗礼、病虫害挑战,用双手为我们奉上一个黄澄澄的秋天!
农民朋友们,在这个最好的时节尽情欢乐吧!抹一把额头的汗水、停一停连续几季的起早贪黑,享用新获的果实,接受人们的敬意。
农民朋友们,在这个专门为你们设立的节日尽情庆祝吧!因为有了你们的耕耘与奋斗、创造与智慧,才有了今日的五谷丰登、民富国强,有了我们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战略主动、充足底气。
一
四季轮回,攸乎而过,转眼间,“中国农民丰收节”已经走过了七个春秋。
犹记2018年的秋分,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亿万农民致以节日的问候。自这一天起,秋分,这个中国农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农事节气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意涵。
它是我国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全国性节日,是自2006年取消农业税、农民卸下2000多年的赋税负担、获得物质反哺之后,我们国家再一次在精神上给予农民的最高礼遇和隆重敬意。
这是中国农民的幸事,更是一个从筚路蓝缕中一路走来的农业大国的荣光。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在拥有了“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七年间,我们打赢了覆盖农村98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攻坚战,走过了党的百年华诞,确立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愿景蓝图,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又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5周年。而丰收节这个节日也在农民的自强自立中、城乡的共同创造中、全社会爱农尊农崇农的氛围中,沉淀出独有的文化内涵。
它成为一个真正由农民主导的节日。从“为了农民设”“组织农民办”到“农民自己抢着办”,在丰收节来临之时,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台下走到台上,从鼓掌的人成为接受鼓掌的人,从先进文化的渴求者转变为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演绎者,农民这个最古老、最内敛的群体正在迸发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力量和文化自信。
它为一个农事节气注入了令人欣喜的经济力量。如同久已有之的“晒秋”习俗,丰收节鼓励农民将丰收的喜悦铆足劲儿地喊得更响、传得更远。无论是全国性农业成果大展,还是地域性农产品大集,当各地的“土特产”和“好村景”有了闪亮登场的机会,“丰收节经济”应运而生。它从一开始就不局限于节庆的短暂效应,而是着眼于长远,推动着诸多乡村产业走上标准化、品牌化的现代化之路,让农民的“钱袋子”鼓得更加持久、稳当。
它成为国人心中一个不言自明的情感符号。丰收是人类本能的祈求,因为有了丰收,才有了稳定,有了安全,有了一个文明得以延续的一切。丰收节甚至建立了这样一种“秩序”,不管你乡关何处、以何为生,在每年这个最美好的时节,大家都要坐下来理一理大半年的辛劳,看我们大国粮仓丰盈,享家家餐桌丰盛飘香,这是对国家力量生生不息的直观感受,也必然凝聚起中华民族不可阻挡的虎虎生气。
七年的时间里,丰收节不仅点亮着乡村、连接着城乡,更是成为根植于农耕文明的闪亮文化IP,它聚合起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大公约数,焕发出每一位耕耘者强劲的生命力,最终演奏成一曲流淌在金秋中的华彩乐章。
在这个共同的节日里,农民朋友们,节日快乐!永不停歇的奋斗者们,节日快乐!
二
很少有什么喜悦能够与丰收比肩,就像大雨倾盆后横跨天际的那一道彩虹,就像一位母亲抱着自己初生的婴儿。
因为丰收从来是不易。
抢种、抢收、龙口夺粮……千百年来,朝代兴亡、作物更替,“抢粮”“夺粮”永远是农民口中年复一年的主题词。粮食安全的压力贯穿古今,农民在农事生产上的不易延续至今。追求丰收的这份不易,是中华民族奔涌前行中绕不开躲不过的磨砺,它携着苦难也带着希望,激荡出浪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塑着一个民族的风骨。
我们生出了坚韧不拔的品性。“三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在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无论怎样的饥荒灾害、外敌入侵、沧桑巨变,再苦再难,老百姓从未停止耕作,庄稼从未停止生长,耕读传家的火种从未间断。
我们生出了物尽其用的哲学。农民在田埂上挖下一片巴掌地,只为种下一两棵菜蔬;市民在楼宇林立间的阳台上见缝插针,栽下的是几棵瓜苗;即便是旅居海外的华人,也少不了将草坪与花园开垦成一片菜园。不浪费一寸土地,也不放弃一丝希望,这份尚美善用的待物之德渗透于国人日用而不觉的方方面面,支撑着我们这个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完成着深厚财富的点滴积累。
我们生出了人与自然的智慧。妇孺皆知的二十四节气,将人事与自然融合,将农事与农时统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节气文化;自春秋战国时期始的桑基鱼塘,水田鱼桑蚕互惠互生,穿越时空,仍是生态循环的理念和精巧工程设计完美融合的典范。我们顺从自然、敬重自然,大自然也格外慷慨厚爱,让这个民族生生不息、“天遂人愿”。
最终,我们生出了一个伟大善良的文明,生出了一个泱泱大国的气度。我们积极履行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相关国际义务,并非博弈中的妥协,而是深谙“天下大同”“命运与共”的哲理;我们始终践行和平发展理念,并不是害怕战争,而是老祖宗早已将“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刻进了我们的民族基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这也正是我们今天礼赞丰收的意义所在。
厚土新枝,其命维新。在追求丰收的过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民族情感、习性、文化,不仅以其强劲的生命力厚植着中国经济永续发展的韧性,而且涵养着中华文化延绵不绝的历史血脉。这血脉护佑着我们五千年来文明从未断绝,护佑着我们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中坚定走自己的道路,也将护佑着以农为本的中华文化巨树开枝散叶,升华出更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成为我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
三
丰收的成果殊为不易,丰收的节庆格外欢腾!
麦田与雪山遥望的西藏,藏族农民请硕大的收割机“小心”地留下田块中心最后一株麦子,将祝福的酥油涂抹在麦穗上,一家人齐喊“央咕”。在藏语里,“央”为福,“咕”为纳,这呼喊,是要把福气纳进土地、喊进粮食。
天府之国,四川省都江堰市聚源镇的农民将鸡公车、风谷机等传统农具与无人机、收割机同场陈列,行走于新老农具之间如同穿过时光隧道,尽显当代农民的骄傲自豪。
对土地的信仰与对现代科技的使用并行不悖,对祖先的尊敬与对未来的革新相得益彰,这是丰收中国新图景中独有的魅力,也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无限前景。
这新图景中,有新质生产力与古老农业的碰撞交融。
杭州良渚,年轻的返乡人操纵着无人机翱翔蓝天,服务于油菜花的花期管理。湖北十堰,一台台基于鸿鹄系统开发的智能农机走下柔性生产线,在丘陵山区间如同“变形金刚”般腾挪转移,甚至可以根据地块的土壤颗粒硬度调整耕作方式。
农为国之根本,当有国之利器。物联网、人工智能、巨型机械、航天科技、深海远航……中国智造在极限探索深海、深空、深蓝的过程中,已经生长出为农所用的无限能量,它们应用在农田上、大棚里、养殖场上,就有了我们如今已视为平常的无人农场、智慧田管、“猪脸识别”。未来,还会有更多富有想象力的科技应用场景出现在丰收图景中,将制造强国、科技强国、信息强国的最新成果赋予农业强国,互为表里、互成因果。
这新图景中,有新经济、新业态的萌动生长。
湖北孝感,农民代代相传的米酒手艺因为有了直通到村的电商物流,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迅速提升。需求倒逼供给,孝感老乡研发出年轻人千呼万唤的气泡型精酿米酒,可以像喝啤酒一样“咣咣”干杯。
安徽黄山,3200多家民宿特色各异。收藏家、艺术家、设计师等“新乡人”进行个性化打造的“艺宿”与“原乡人”利用自家老房打造的原汁原味的“原宿”互为补充,形成文创集市、森林音乐会、实景文化探游等主题活动,构建起文旅体融合体验的新乡村空间。一年下来,综合效益达到120亿元。
新经济、新业态成长的过程,是传统农业同工业、服务业之间打破界面、产生叠加效应的过程。它们拓展着农业的功能,赋予着农业更深层次的生态、经济与社会内涵。最重要的是,它们让有限的农业资源变成了农民增收的无限源泉,让农民彻底走出“多收了三五斗”的经济困境,以更宽广的产业视野丰富着“丰收”的时代内涵。
如同千百年来的薪火相传,在新质生产力的引入与新经济、新业态的萌发中,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出现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他们的眼中既有脚下的一亩三分地,也有国际国内大市场;既能够在传统的田头市场、批发市场上摸爬滚打,也能够在互联网上纵横驰骋。他们以自己前无古人的创造力建设着这片热土,塑造着现代农耕文明,他们是城乡融合中真正的核心要素,是丰收中国年胜一年的“秘密武器”,是丰收图景中最耀眼的那抹“新”色。
四
丰收中国,壮哉农民。
安徽灵璧的农民大姐李桂芹拥有一副被网友称为“被天使吻过”的好嗓子,她爱唱爱国主义歌曲,尤其是那首《我爱你中国》。她收麦子唱、收玉米唱、刨地种菜她都要唱,“这些歌不大声唱出来,怎能抒发自己的心?”
游戏《黑神话:悟空》中的一段陕北说书让中外网友“上头”。说书人熊竹英从17岁跟着师父学说书、赶场子,“长篇的历史故事、民族传说、乡村生活就靠着说书人的嗓子代代相传”。
无论是生产粮食还是传唱故事,农民在物质上为我们提供着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精神上为我们守护着乡愁家园,如今,他们还在传统农业的突围中,推进着农业农村现代化,构筑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基础。他们是这个民族最勤劳、最勇敢、最具有创造力和蓬勃生机的一群人,以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创造了这个时代的光彩。
换个视角来看,无论时代的光彩多么伟大,离开了人,一切发展都显得苍白无力。丰收节为丰收而庆,更是为农民而庆,丰收中国最大的意义,在于每一个个体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唯有让农民站上更大的舞台,实现自己的梦想,成就自己的价值,丰收节才有了实实在在的现实意义。
农民,仍旧需要被更多地“看见”。
这种“看见”里,应当包括对“小农”的惦念。我国有2.3亿户承包耕地的农户,农业经营主体是美国的100倍,是英国的1000倍,将这么庞大规模的“小农”带入现代化,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考验。七分地的小麦谁来收?坚守在土地上的老人、妇女能不能种好自家的几亩承包地不犯难?都需要社会化服务通过高度发达的分工协作,将一块块地、一户户农人与现代要素进行嫁接,让分散的土地资源实现现代农业的效率和效益。
这种“看见”里,应当包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成就。他们出走于乡村,贡献于城市,是中国制造的重要力量,是城市得以运转的中流砥柱。他们对身份认同、政治参与的诉求日益强烈,将倒逼城乡融合进程不断填补空白、涉向深水。今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就是一步重大的改革举措。未来,如何善待和培养这支深具发展潜力的人力资源,不仅关乎乡村未来,更关乎城市底色。
这种“看见”里,也要包括对每一位热爱生活的平凡农民的喝彩。曾几何时,迫于巨大的生存压力,农民一年到头忙完地里忙屋里,偶有一些精神娱乐,可能还会被指责为“不务正业”“好逸恶劳”。每个人都应当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每个人都有权利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梦想空间,我们应当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精神文化空间。农民所需要的精神文明生活,成本不必高、场面不必大,“管用就行”,农民喜欢、能参与就是最好的精神供给。
农民需要被“看见”,农民正在被“看见”。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月明如昨,桂香依旧,大国“三农”的图景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丰收永不落幕。再过几天,我们将迎来新中国75周年华诞,这是一个更加宏大的丰收故事。让我们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秉承着对农民朋友的真诚祝愿,奋力谱写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篇章,以盛大的丰收,致敬伟大的新中国!
(执笔:郭少雅)
上一文章:
从七年节日问候感悟总书记对“三农”的深情厚望
下一文章:
全国乡村文化建设推进会在山西晋城召开
农业机构
农业院校
新闻媒体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机关服务局
农业部
农村农业部
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
检察日报
法制日报
中国青年报
中国新闻网
中国纪检监察报
新华网
人民网
每日财经
电子商务论坛
雅虎新闻
今日头条新闻
中国制造网
南方都市报
中国新闻门户
天涯论坛
网易新闻
腾讯
好搜
百度搜索
凤凰网
中国财经新闻网
CCTV
搜狐
新浪
网站首页
|
热点资讯
|
示范县镇
|
聚焦三农
|
法律法规
|
理论视野
|
视频中心
|
清风苑
|
中心介绍
电话:
010--81599818
邮件:
qgxncw@163.com
网址:
http://www.qgxnc.com
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25号国务院国资委机关服务局1号楼
全国新农村建设中心
版权所有 2022-2027
京ICP备13010650号-1
技术支持:
金硕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