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农业农村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副主任 刘均勇: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农业农村部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介绍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有关情况。我们邀请到了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隋鹏飞先生,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宗明副厅长,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县委书记林霞女士,他们将为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下面,首先请隋鹏飞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司长 隋鹏飞: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与各位交流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有关情况。在回答各位记者的提问前,我首先介绍一下有关背景。
2022年6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就中方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宣布了一份包含32项务实举措的成果清单,其中第7项是“举办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发起农耕文明保护倡议”。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具有重要历史人文价值、对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有重要借鉴意义的传统农业系统。通过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可以更好地挖掘传统农业价值,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实现遗产地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繁荣。为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02年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今年是倡议提出20周年。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成果清单,经国务院批准,农业农村部联合浙江省人民政府,将于2022年7月17日至19日,在浙江省青田县举办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
本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以“保护共同农业遗产,促进全面乡村振兴”为主题,邀请有关国家、区域、国际组织、学界等,探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粮食系统韧性、乡村可持续发展、农民生计改善等重要议题。目前,大会已邀请到伊朗、意大利、秘鲁、泰国、坦桑尼亚等13个国家农业部长,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法国、秘鲁、阿尔及利亚等19个国家驻华使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7个国际机构高级代表,以及相关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出席会议。这是20年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国组织召开的规模最大、层级最高、影响最大的会议。
农业农村部和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办好此次会议,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序组织推进中。我们将以开好本次大会为契机,推动遗产地之间开展多样化自主互动,支持构建机制化的交流平台,共同提升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力和水平,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谢谢大家!
刘均勇:
谢谢隋鹏飞先生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大家围绕今天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之前,请先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中新社记者:
我们了解到,本次大会的主要目的是交流分享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经验,那么浙江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中主要的经验和做法有哪些?谢谢。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 王宗明:
谢谢。浙江省依托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特色资源禀赋优势,充分挖掘丰富的生态、文化和经济价值,在改善生态环境、传承农耕文化、带动农民致富、促进区域经济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并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保护利用与生态环境相融共促。浙江省在推介中国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当中,将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作为评选的重要因素,在保护过程中,促进自然生态、社会文化、农业产业和谐有机发展,打造有山有水有乡愁的乡村生态环境。
二是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共建共享。在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下,板凳龙、鱼灯舞等一些传统民俗民风文化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彰显了浙江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标识,也让“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省域品牌更加鲜明。
三是保护利用和乡村产业共同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乡村人居环境的整治,越来越多城里人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逐渐增加。浙江省牢牢抓住这一契机,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生态优势,加强遗产地农产品转型升级,坚持深化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大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
四是保护利用与区域发展点面共融。依托区域农遗品牌,以此撬动市场有效资源,调动区域发展潜力,用技术带动一方百姓产业增收,真正做到了“评选一个遗产、培育一个产品、做好一个保护、带动一个产业、搞活一地经济、富足一方百姓”。
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新征程下,浙江省农业农村工作将进一步聚焦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加快力量集合、政策集成、要素集聚,打造更多有标识度的标志性成果,持续擦亮浙江“三农”金名片。谢谢。
总台央视记者:
刚才隋司长介绍举办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已经被纳入了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成果的清单,请问中国倡议召开此次大会是出于怎样的考虑?谢谢。
隋鹏飞:
感谢您的提问。可以说,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受气候变化等各种因素交织,全球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受挫。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强调聚焦发展、推进减贫、粮食安全等领域合作,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方倡议召开和举办此次大会,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倡导搭建多边合作的交流平台。正如刚才开场我介绍的,今年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提出20周年,中国是这项倡议的最早响应者、坚定支持者、成功实践者、重要推动者和主要贡献者,再加一句话,是其他国家目前还难以比拟的收获者。今年中国不仅要组织国内各遗产地开展系列庆祝活动,还希望搭建一个国际化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提升国际社会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二是倡议凝聚行动一致的国际共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农业文明的精华,然而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一些优秀的具有重要借鉴传承价值的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希望借此次大会推动各方就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利用、传播和传承达成共识。大会将发布基于各国共识的倡议。
三是实践丰富乡村振兴的要义内涵。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蕴含历史、民族、文化、生态、经济、科技等多方面价值,对促进我们今天倡导的熟悉的农文旅融合、产业价值链升级、生态涵养、品牌影响力扩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乡村发展能力建设、农民增收等有着特殊功能和作用。这次大会将交流各国在利用文化遗产提高粮食系统韧性,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改善农民生计等方面的做法实践,共同推进乡村繁荣。
四是促进互鉴农耕文明的传播传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比如说,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到今天,国际马铃薯中心也设在那个地方。茉莉花两千年前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与茶因缘结合,形成了今日茉莉花茶文化系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典范。我举这几个例子都是现行的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我们希望以此次大会为契机,推动遗产地更多互动,碰撞出更多文明的火花。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上个月中国又新增了三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请问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的标准和程序是什么?谢谢。
隋鹏飞:
这个问题就相对更专业一些。非常感谢您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最新动态的及时关注。5月20日,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通知中国农业农村部,我国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游牧系统、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获得认定。至此,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从15项增加至18项,居世界首位。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苛刻,我们一直在总量上保持领先,的确不容易。
我也很高兴,借此机会与各位交流分享认定的标准和流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简单地说,就是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农业生态系统。
入选遗产至少需五项标准。第一项,保障食物和生计安全。中国目前获得认定的18项当中,有4项直接跟稻米有关。这次大家去青田看看稻鱼文化。18项全部与生计有关。第二项,具有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多功能性。为什么叫系统?每个名称后面都加了“系统”,系统就不是单一的了。第三项,具有特有的农业知识体系和适应性技术。初步感觉的话,是祖上传下来的,好像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这里面孕育着独特的技术体系。青田的鱼、青田的稻,以及系统,是靠着独特的技术品种和生物多样性支撑的。第四项,是具有独特的农业文化价值体系和社会组织。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可持续的社会组织体系是传承不到今天的。第五项,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土地及水资源管理体系。大家听说过哈尼梯田,听说过兴化的垛田,听说过浙江的桑基鱼塘,没有离开水和土地。此外,入选的遗产还应当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并要明确承诺今后的保护措施。也就是说,没有历史的奠基,是不会在今天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当中勃发的。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要求,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需要由遗产所在国农业主管部门向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提出申请,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收到申报文本之后,会组织全球咨询小组的专家进行审核考察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审评,一直到粮农组织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咨询小组所有专家一致同意后才可以被认可。这是五个标准。
程序是三大程序。第一个程序,首先在我们国家要入选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我们国家有自己的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到目前为止,农业农村部共组织认定了6批138项。第二个程序,要从国家名录当中选出一部分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预备名单的基础上,再经过综合审评,选出向粮农组织报送的申请名单。所以,既然来之不易,既然要过五关斩六将,我们拿到的东西都是珍贵的,都是需要倍加呵护珍惜的,所以每一个国家拿到之后,都会因此而兴奋。今年5月20日,内蒙古阿鲁科尔沁、福建安溪和河北涉县,成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后,都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给农业农村部发来了感谢信。谢谢大家。
中国三农发布记者: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全球首批、中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请问青田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方面有什么具体做法?谢谢。
隋鹏飞:
这个问题请青田县委书记林霞书记回答。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县委书记 林霞: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也感谢对青田发展的关心。青田地处浙南山区,既是全球首批、中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也是千年古县,华侨名城,玉石之都。可以说勤劳智慧的青田先民,面对着我们“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地理条件,创造了“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共存”的稻鱼生态系统。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世界首批、中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批示要求:“关注此唯一入选世界农业遗产项目,勿使其失传。”多年来,青田县委县政府始终牢记这一嘱托,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走出了一条稻鱼共生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青田实践路子。
我们的做法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以工匠之心深耕农遗沃土。我们发起了成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联盟,编制了两轮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发展十年规划,出台了稻鱼共生保护办法,探索建立了农遗保护试点先行的“四梁八柱”。我们高度重视对先人农耕文化的延续,传承古法育苗技艺,建立了农田种质资源保护点,确保了原种的纯正和多样性。同时也以创新引领传承和保护,抓住了浙江省数字化改革契机,建立了“农遗保”稻鱼共生全产业链数字监管系统,植入“一杆农业眼”等监测设备,实现了稻鱼共生环境精准质控,让千年农遗绽放出新鲜的活力。
二是以发展之责深挖农遗价值。我们提炼总结了稻鱼养殖的技术规范标准,制定了种粮综合直补和生态补贴等惠农政策,创新了产供销一体化的稻鱼米“五统一”机制,通过这“五统一”,如今我们全县稻鱼共生的种植面积达到了5万亩,一共20多万水稻田,现在占了大概1/4。稻鱼米的价值实现了翻两番,每一亩价格,我们算起来要超过万元。所以,仅稻鱼米这一项,我们农民亩均增收就超过了两千元,我们创造了“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青田模式。同时打通了稻鱼共生向农民共富的转化通道,稻鱼共生模式走出了青田,现在被20多个省市进行借鉴,形成了整个产业链条,带动了农民增收,释放了农遗价值,为乡村振兴赋能加码。
三是以振兴之志深植农遗自信。我们致力讲好农遗中国故事,建立了全球首个稻鱼共生系统的博物馆,也打造了主题公园,每年我们都会举办“稻鱼之恋”文化节,青田鱼灯舞也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进行参展演出。大家都知道,青田是华侨之乡,我们总共57万人,有33万是华侨,遍布全球128个国家。所以,我们抢抓“一带一路”的建设机遇,开展了农产品出口贸易国检这项改革试点,依托我们在外面的两万多家中餐馆,把我们的稻鱼米、田鱼干都端上了海外餐桌,用舌尖上的美味来传递我们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也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自信。谢谢。
隋鹏飞:
我稍微补充一点。刚才林霞书记讲了三点,一是以工匠之心深耕农遗沃土,二是以发展之责深挖农遗价值,三是以振兴之志深植农遗自信。我再给她加一个,四是以传承之道深恋农遗情结,这只有在青田是独一无二的。刚才讲了,有很多青田人在海外,在马德里、在罗马,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那么,为什么叫以传承之道深恋农遗情结?海外华侨提起青田、提起青田的稻鱼兴奋不已,青田的稻,青田的鱼跑到了罗马,跑到了马德里,它已经融进去了所有的祖祖辈辈凝下来的那些情结。我到青田去过两回,农耕传承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我期待大家去青田感受一下,在会议之外去体味,你会不自觉地被感染。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