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网站首页
热点资讯
综合要闻
热点关注
专题报道
执法效能
县镇新闻
新闻资讯
示范县镇
示范县
示范镇
聚焦三农
法律法规
党内法规制度
国家法律法规
法规释义
涉农政策
理论视野
视频中心
地方宣传片
公益广告
地方名歌
清风苑
廉洁榜样
以案警示
教育基地
清风视点
理论纵横
清风广角
中心介绍
中心介绍
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示范县镇
>>
示范镇
>>
查看详情
示范县镇
示范县
示范镇
举报方式
来信请寄: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25号国务院国资委机关服务局1号楼全国新农村建设中心
邮编:
100037
电话:
010--81599818
邮箱:
qgxncw@126.com
更多...
头条新闻
2024“中国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启动
加快健全收益保障机制 确保种粮农民有钱挣
刘国中在福建调研时强调 积极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因地制宜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
短评·总书记的改革论|科学制定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
【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强农兴川
更多...
热点资讯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乡村“颜值”
做优做大乡村特色产业,代表有话说
把乡村振兴蓝图和施工图变成实景图
【两会经济热点大家谈】乡村全面振兴,一个都不能少
更多...
聚焦三农
国家最新扶持政策出台:农民收入即将翻倍?
三农学习谈:走好“两山”转化的文旅路径
黑龙江黑河市爱辉区:中药材种出致富新希望
甘肃礼县:养生态鸡 走致富路
唐仁健参加农业农村部人事司第一党小组专题组织生活会
示范镇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镇
来源:
全国新农村建设网
日期:
2021-11-19 13:24:50
点击:
3756
属于:
示范镇
聚力乡村发展新目标
持续发力打好“四张牌"
全面提速乡村振兴示范建设
三道堰镇位于成都西北部,面积
37.03平方公里,城镇建成区4.37平方公里,耕
地面积
31635.35亩,辖7个村3个社区,
户籍人口
3.9万人,常住人口7.1万人。
沙西线、郫彭路、成都第二绕城高速纵横穿过,
岷江支流柏条河、徐堰河穿镇而过,素有
“
古蜀水乡
”
之称,是成都市最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之一。镇内的古城遗址是古蜀国最早的都邑之一,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199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域内有2个国家级4A景区和1个3A景区。
近年来,三道堰全镇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紧扣区委、区政府打造
“改革开放先行区、创新创业示范区、转型发展样板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建设目标,紧紧围绕
“
古蜀水韵亲子研学旅游区
”
发展目标,突出特色、多点发力,全力打好
“创新、产业、生态、民生”四张牌,全面提速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全国宜居小镇、国家卫生镇、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省级旅游度假区等殊荣。
一、打好
“创新牌”,探索乡村发展新模式,持续聚集乡村振兴新动能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
“走在前列、起好示范”殷切嘱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创新发展,实施乡村振兴示范攻坚,打响“最美乡村”品牌。
一是创新深化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深化推广青杠树村
“专业合作社+平台公司”“公司+农户+合作社”的产业振兴模式,
大力培育以竹编鸟笼为主的特色产业,
盘活资源,培育壮大合作经济组织,持续壮大集体经
济。全镇共
组建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
16个,股份经济合作社175个,
完成
5宗共
176.64亩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成交总额达
1.373亿元。
二是创新乡村振兴人才发展模式。
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组织外部成员(新村民)通过资格审定、乡村投资、乡村服务等方式获得宅基地资格权、使用权、集体分配权的新村民融村改革试点,大力吸引各类高端人才入驻,实现乡村人才振兴。
秦家庙村专家院已吸引医疗、教育等领域专家人才
20余名
,文博文旅吸引安东尼奥等
11名艺术家成为“荣誉市民”,设立工作室、开展体验创作。2019年,青杠树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水美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先进集体”和省级、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百佳示范社区”,古堰社区获评“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乡村振兴发展新动能新成效不断显现。
二、打好
“产业牌”,探索资源盘活新方式,持续挖掘乡村振兴新潜力
坚持产业生态圈经济发展理念,坚持
“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思路不动摇,创新盘活土地等资源的新方式,加快构建文博文旅、农商农旅产业生态圈,奋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发展。
一是有效盘活土地资源促项目引建。
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的契机,通过土地等资源
上市、租赁、作价入股等方式,
为产业项目入驻提供有效发展路径,先后成功挂牌
29宗、461.069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功签约引进实力田园、青杠树一号、
廻龙场
-川西记忆·创客场镇、
文博田园总部、科弗曼商务中心、怡家精品酒店
等项目
7个,其中市级重大项目1个,协议资金43.87亿元。通过
租赁或作价入股的方式,引
进蜀水别园、
体育公园等产业项目,实现资源变现和增值。
二是依托博物馆聚落和特色景区完善全域旅游生态圈。
依托已建成的巴蜀汉陶艺术博物馆、成都大华玉器博物馆、天府郫都国粹园博物馆、西蜀古城鸟笼文化博物馆等博物馆聚落,积极对外推介
“古城遗址公园”项目,实施青杠树景区数字化运营平台建设,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
惠里、青杠树、川菜博物馆、鸟笼博物馆等景区和博物馆
年接待游客
600余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5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亿元,
区域博物馆群落初具雏形,全域旅游生态圈日趋完善。
三是厚植乡村发展本色加快现代农业转型发展。
围绕耕地资源,借力紧邻春天花乐
园
区位优势,
持续抓好耕地保护和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先后完成水隐桑田田园综合体建设、紫阳花汀种植示范园和蓉地高端花卉蔬菜种植示范园等
3
个
农业项目的升级改造
,
全域花卉苗木种植面积
11000亩,蔬菜种植面积5200亩,水稻种植面积达4300亩。
三、打好
“生态牌”,营造人城境业新品质,持续提升乡村振兴新环境
立足
“人城境业”和谐统一,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夯实自然生态本底,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建设品质生活之城。
一是夯本筑基持续提升市政设施功能品质。
深入推动
“三水共治”工程,加快“东南片区”水环境治理工程和三道堰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常态化开展市自来水六厂和新都石堤堰水厂饮用水源保护区巡查监管,饮用水源100%达标。
二是持续优化提升城镇整体形象。
实施
3个增花添绿、拆墙透绿工程,
栽花植绿
40余亩,
新增城镇停车位
102个,开展永宁西路等6条背街小巷整治,建成12个垃圾分类回收点,环线道路和管网建设等正加快推进。
三是持续深化人居环境整治改善生产生活质量。
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完成户厕改造
2145户。持续开展“三大战役”,全覆盖建立污染源巡查“一企一档”,空气质量排名居全区前列。农村安置房建设加快,花牌村土地整理二期已经通过省厅终审
,实施完成
10.4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安置2285人,农村片区农房改造33户、3500余平方米,居民生产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四、打好
“民生牌”,聚力民生实事新需求,持续丰富乡村振兴新成果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着力解决
“急难愁盼”民生问题,持续提升群众生产生活品质。
一是持续筑牢社保就业底线。
全镇城镇新增就业
101人、失业人员再就业98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转移112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完成“惠蓉保”宣传推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达96%。
二是深挖非遗文化以文促旅。
依托
“竹编鸟笼”“龙舟会”等非遗品牌,成功举办鸟笼文化艺术节、成都生活美学体验游、菜花节、龙舟会和农民丰收节等节庆活动100余场次,依托“水调歌头”主题园项目,成功打造以“音乐美食”为主题的水景乐园。各项活动在人民网、新华网等各级媒体报道,吸引各地游客前往参观消费,极大带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全年游客接待量达600余万人次。
三是深化社区治理提升居民幸福感。
坚持党建引领,培育社会自治组织
50个,注册社会组织4个,推进
“源聚·蜀光”公益创投计划,广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随手拍”等社区蝶变活动,加快实施“蜀风雅韵、水乡三编”“秀美青杠树·让爱微循环”“乡邻共融”等激励资金项目。2019年,
青杠树村被评为
“百佳示范社区”,指路村被评为“省级卫生村”,中平村被评为“市级健康村”,青杠树北片区被评为“市级示范小区”,古堰社区党群活动中心获评“全区十佳”和“最佳居民参与奖”,乡村振兴示范效应初显。
下一步,我镇将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定力和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思路,全面梳理镇域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等资源要素,大力提升讲好古蜀文化故事、
提升
亲水旅游意识能力,加快构建以锦江廊道为载体,以古蜀文博核心区、两河生态湿地核心区为双核,全域布局非遗文博、轻奢民宿、滨水度假、创意农业、特色街区五大产业组团的
“
一廊双核多组团
”
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高质量建设
“
古蜀水韵亲子研学
旅游区
”
,为
“
十四五
”
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弘扬古蜀文化
发展亲子研学
近年来,三道堰镇党委、政府
紧紧
围绕
“古蜀水韵亲子研学
度假区
”发展定位,以全域乡村振兴为目标,以片区综合开发为统揽,着力推进旅游能级提升
,
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基地、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省级旅游度假区等殊荣。
一、高标准规划策划,全方位落实保障
一是优化空间规划。
编制完成
7个村庄规划、《空间规划方案》和《亲子研学小镇项目方案》,“一廊两核多组团”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编制《三道堰镇林盘保护点规划》
,
深度挖掘川西林盘文化,并遵循
“修旧如旧,新建如故”的原则,维护、修缮、利用林盘建筑。
二是多元参与聚合力。
镇党委、政府多次专题研究部署全域旅游发展工作,同时设立镇景区服务中心、景区创建及节庆会展
2个专项工作小组和游客服务中心4个,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共建共治模式,有效提升旅游综合管理能力。
三是引导行业自治。
主动对接镇内青杠树商会,指导督促其健全规章制度、开展专业交流;积极发展镇内旅游协会,搭建交流平台,促使行业协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稳步提升。
二、坚持设施改造升级,持续优化服务体系
一是完善交通网络。
第二绕城高速穿越三道堰镇域,并与东西成彭高速、成灌高速相交,区域交通发达,直通成都市
中心仅需
30分钟
,加快开通运营域内成彭高铁马街站和八步桥站
2个站点,实现
快铁公交化改造,形成
“高铁+高速+公交+绿道”
的完善水乡旅游
交通
网络
。
二是规范景区设施。
镇内有国家
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1个,
省级旅游度假区
1个、博物馆类6个、旅行社9个、导游30余名,域内所有
游客服务中心、旅游景区均设立全域旅游交通标识、全景图和导览图。建成
A级旅游公厕21所,其中3A级旅游公厕2所。
三是增强景区综合管理能力。
落实星级农家乐
(乡村酒店、民宿)整改提升工作,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的,新增2家农家乐参与星级农家乐的评定。严格落实《旅游景区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建立完善预约制度,通过景区APP、电话预约等多种渠道,引导游客错峰旅游,实现主要景区免费WIFI全覆盖。
三、践行景城融合,构建全域旅游格局
一是夯实生态本底。
坚持以水定城、拥水发展思路,全面落实河长制,常态化开展饮用水源保护,饮用水源达标率
100%,实施退楼显水工程,拆除临河建筑3万平米,生态搬迁110户。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实施全域厕所革命,改造户厕2145户,建成农民新居28万平米,改善7000余人生活条件,全面推广垃圾分类,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152个,持续打造美好家园。
二是优化城镇形态。
高规格开展城镇风貌设计,展现川西地域特色和古蜀文化色彩,引水入镇,形成
“水在城中流,人在水中游”的景区形态;投入3.7亿元实施城镇提升项目10个,改造完成惠里、水乡街、码头岁月、马街等15条特色街区,再造大地景观工程,保护修复川西林盘,形成了街巷空间错落有致、节点特色鲜明、古蜀水乡文化鲜明的城镇风貌。
三是发展绿道经济。
推进
“两河”生态湿地片区综合开发,建成四级绿道50余公里。厚植EOD发展理念,以锦江绿道为轴,串联湿地公园、小游园、微绿地;依托两侧600余亩集建用地和川西林盘,打造良性互动、复合相融的绿道经济带。
四、坚持特色发展,突破制约瓶颈
一是做强产业核心引擎。
紧抓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契机,整合全域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16年,成功打造惠里、青杠树国家4A级景区和川菜博物馆国家3A级景区,年均接待游客超520万人次,年均旅游收入超1亿元。
二是聚焦招大引强提能级。
引进中国文旅地产十强企业云南实力,投资
35亿元打造亲子度假、乡村夜游、轻奢民宿融合的“诗里田园”项目,开园1年吸引游客30余万人次;引进北京圣投投资3亿元打造“青杠树一号”田园旅居目的地;聚焦家庭游“微旅游、慢休闲、深度假”的新趋势,打造以众堰、山子花涧、隐沫为代表的特色林盘亲子民宿聚落,打造秦家庙村孙家山子等3个川西林盘经济乡村振兴发展新业态。
三是厚植古蜀文化历史根脉。
强化古城遗址保护,传承古蜀遗迹文化。修复
“两河”水系35公里,展现都江堰灌区农耕文化。四是依托博物馆聚落完善旅游生态。依托已建成的巴蜀汉陶艺术博物馆、成都大华玉器博物馆、天府郫都国粹园博物馆、西蜀古城鸟笼文化博物馆等博物馆聚集优势,积极推介“古城遗址公园”项目,打造4000年古蜀文明精华IP,切实推动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文旅综合体布局。
五、挖掘文化底蕴,创新营销模式
一是节庆活动精彩纷呈。
依托
“竹编鸟笼”“龙舟会”等非遗品牌,成功举办鸟笼文化艺术节、成都生活美学体验游、菜花节、龙舟会和农民丰收节等节庆活动100余场次,
吸引游客
300万人次,各项活动被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
二是打造推广社区游线。
串联民居院落、水乡街景、川西林盘、古城文博等要素,创新开展
“诗里田园”亲子诗歌会、“绿野平林,穿越千年”汉服秀系列沉浸式体验,策划“亲子研学”主题游线,通过“电视+报媒+新媒体+户外广告”广泛传播,市场反响热烈。
三是创新场景营造。
举办
“遇见三道堰 金秋音乐嘉年华”音乐节活动。梳理镇内美食、非遗、文创资源,确定微型展示、体验点46个,以集市形式串联成线,开展传统乐器演奏、汉服COSER巡游等文化休闲活动32次,营造水乡古镇动态生活美学图景,立体展示我镇自然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底蕴。
六、坚持从严监管,保障旅游安全
一是安全监管全面覆盖。
强化有关部门安全监管责任,督促景区管理公司担实责任。今年以来,通过手机短信、官方微信等多种方式发布预警信息。联合开展涉旅安全巡查
30余次,
发现问题
12个,整改12个。
二是志愿服务彰显特色。
充分
利用
“青聚锦官城”等志愿者招募平台,鼓励
社区居民和从业者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今年以来,共开展景
区文明旅游宣传活动
7场
,参与
1600余人次。
三是推动社区共治。
坚持党建引领,培育社会自治组织
50个,注册社会组织4个,推进“源聚·蜀光”公益创投计划,广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随手拍”等社区蝶变活动,加快实施“蜀风雅韵、水乡三编”“秀美青杠树·让爱微循环”“乡邻共融”等激励资金项目。建立惠里景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向游客提供汉服租赁等便民服务,搭建“堰居茶话厅”平台,年均解决问题50个,群众满意度达100%。
上一:
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
下一:
陕西府谷镇
农业机构
农业院校
新闻媒体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机关服务局
农业部
农村农业部
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
检察日报
法制日报
中国青年报
中国新闻网
中国纪检监察报
新华网
人民网
每日财经
电子商务论坛
雅虎新闻
今日头条新闻
中国制造网
南方都市报
中国新闻门户
天涯论坛
网易新闻
腾讯
好搜
百度搜索
凤凰网
中国财经新闻网
CCTV
搜狐
新浪
网站首页
|
热点资讯
|
示范县镇
|
聚焦三农
|
法律法规
|
理论视野
|
视频中心
|
清风苑
|
中心介绍
电话:
010--81599818
邮件:
qgxncw@163.com
网址:
http://www.qgxnc.com
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25号国务院国资委机关服务局1号楼
全国新农村建设中心
版权所有 2022-2027
京ICP备13010650号-1
技术支持:
金硕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