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打造生态、绿色沈高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镇
江苏省姜堰市沈高镇是全国闻名的生态名镇、绿色食品之乡。全镇总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万亩,辖15个村、235个村民小组、1.1万户、3. 64万人。沈高毗邻姜堰市城区,北接东台、兴化两市,与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溱潼古镇紧紧相连。境内宁启铁路、江海高速、229省道、溱湖大道、姜官路、姜沈路、沈马路、娄沈路以及通扬运河、姜溱河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近年来,该镇坚持“生态兴镇、工业富镇、旅游强镇”发展思路,推动经济社会齐步发展,先后获得中国绿色名镇、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江苏省环境优美乡镇、江苏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示范镇、泰州市争创“十强乡镇”先进单位、姜堰市综合考核一等奖等荣誉。
一、突出三项工作,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技术改造“三项工作”为驱动,促进转型升级,培植发展后劲,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近四年累计招引固定资产投入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0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4个;固定资产投入400万元以上服务业项目15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7个;固定资产投入1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42个,其中200万元以上项目34个;新增私营企业纳税户269户。
一是强势推进招商引资。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每周回报、通报、例会制度。充分利用企业招商、能人招商、以商招商,提高招商引资实效性。大力改进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重点打造万众工业集中新区和单塘物流产业带,努力实现由“招引”向“吸引”的根本转变。狠抓闲置、低效利用土地清理和复垦进度,千方百计化解土地资源制约。
二是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加大服务组织和要素保障力度,落实镇村干部包保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实行“点对点”服务和专项考核奖惩,促进了金盛源机械、润鑫铸造、康健医疗、金刚针织、福达电器、祥泰包装、富民贸易等28个重大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
三是持续推进技术改造。把技改投入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纳税销售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继续加大政策激励力度,提高对重大技改项目的奖励标准和考核加分,鼓励企业引进技术,开发新品,淘汰落后设备,提高土地产出率。
二、突出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工业运行质态
始终坚持工业经济“第一方略”地位不动摇,深入开展“工业经济突破年”活动。2011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52亿元、工业纳税销售收入17.6亿元, 分别是2007年的2.15倍、1.86倍。全镇亿元村增至5家,亿元企业增至3家。
一是加大促小扶大培优力度。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行业、重点企业、工业强村集聚,重点培育医疗器械产业、五金铸造产业、针织纺织产业、化工医药产业、绿色食品产业。
二是狠抓工业经济运行调控。坚持镇村干部每周二挂钩联系企业,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实现由数据统计分析向实地调查分析的转变。融合企服、农经、统计、财税、金融等部门资源,建立企业数据库系统,实现由微观实体监测向宏观调控指导的拓展。建立健全与工业发展相适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定期组织以片为单位的交流会、规模企业经济形势分析会、技改项目推进会,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存在问题,研究解决措施。
三是积极化解要素紧缺矛盾。针对融资难,组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银企对接活动,逐步增加企业反担保资金筹措和投放额度,缓解贷款担保难的问题,更好地满足企业资金需求。针对用工难,建立健全用工服务网络,全面掌握企业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认真组织各类劳动力招聘活动,积极引进管理人才、科技人才、营销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研发团队,不断满足企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三、突出强农惠农,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始终坚持“高效、富民、品牌”发展方向,继续保持农业在全市的领先地位。
一是强化规模效应。认真组织实施“12510”工程,2011年,全镇实现高效农业面积19500亩,设施农业面积7400亩,形成了优质果蔬、特禽特水2大产业板块、5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高效规模农业示范方。
二是突出富民效应。深入实施“兴农富民”工程,全面推广“双星模式”,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8个,建成双星果蔬批发市场。在引进“三资”农业项目、推广高效农业品种、更新农业生产技术、创办专业合作组织的过程中,更加关心带动普通农户共同致富,更多地推行土地参股、租金与物价挂钩的流转形式,把带动农民致富作为奖励、扶持、资助各村以及农业龙头企业、三资农业项目、农民合作组织的首要条件,形成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三是放大品牌效应。结合“生态镇”创建,努力控减农业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放大生态优势、河横品牌效应,引导、支持、鼓励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企业在工商登记、商标注册上主打河横品牌。同时,策应河横旅游发展,大力开发旅游食品,开辟绿色食品新市场。严格农产品的质量管理,规范“河横”品牌运作,防范不正当竞争,积极申报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现拥有有机食品1个、绿色食品12个、无公害农产品28个。
四、突出发挥优势,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发挥城郊区位优势,打造河横特色旅游,加快服务业发展,打造新的增长亮点。
一是加快河横旅游开发。强化规划引导,加快景点建设。创新方式,丰富内涵,扩大影响,先后举办八届河横菜花节、美食节、民俗艺术节、葡萄采摘节,为游客服务,让群众受益。加强与旅行社、华侨城、湿地公园的合作,开发旅游产品,打造旅游线路,提升旅游业综合效益,加快河横由农业型旅游向休闲观光型旅游的转型升级。
二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放大区位、交通、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仓储物流业。呼应全市物流仓储产业布局,规划建设以火车站周边地区为核心的仓储物流产业带。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引进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加快单塘油库、富民贸易、铁通物流、美华公路养护等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重点仓储、物流项目建设,努力把生产性服务业打造成我镇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三是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加快超市农家店进村步伐,推进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建好集镇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商贸网点,抓紧重点地段房地产开发,集聚人气商气财气,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消费。打造餐馆、垂钓、休闲产业,开展餐饮名店、名菜评选活动,促进生活性服务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五、突出以人为本,进一步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积极而为,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注重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统筹协调。
一是坚持统筹协调战略,推动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建成宣传文化中心、森林公园、沈高初中新校区、集镇农贸市场、集镇小区二、三期工程,镇区面貌焕然一新。累计新建、改建通村公路26公里,改造重建桥梁18座,主要通镇、通村道路全面实施亮化工程。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全面实施改厕工程,加大疏浚河道力度,推进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广泛深入开展绿化造林。全镇森林覆盖率达25%。
二是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理念,推动人民生活持续改善。2011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1730元。“新农合”参投率稳定在99%以上,“新农保”基本达到全覆盖,职工“三大保险”企业覆盖率达98%,农村低保五保实现应保尽保。组织慈善“一日捐”,成立教育基金会,开展镇村干部结对帮扶,凝聚民力资助困难群体。组织实施“文化十大工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荣获“省体育强镇”称号。
三是始终围绕文明和谐主题,推动各项建设不断加强。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年度人物”、“十星文明标兵户”、“十星文明户”评选活动,被评为创建江苏省文明镇先进单位。平安、法治建设成效显著,信访维稳机制不断健全,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应急管理水平稳步提升,被评为平安泰州建设社会治安安全乡镇、泰州市信访工作先进集体。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机关部门服务水平有效提升,“为民服务中心”被评为市行政服务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