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和谐秀美乡村 建设幸福小康家园
丰城,位于江西省中部,面积2845平方公里,人口148万,辖32个乡镇(街道)、550个行政村(社区),是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市、中国长寿之乡、全国信访工作先进县市、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县市、江西省平安县市、江西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工作先进市县、江西省第一个“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示范县市”,连续四年获得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先进。打造培育了中国生态硒谷、中国总部经济发展实践研究基地、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市、中国高产油茶之乡,中国工业固废综合处理利用十大示范基地,江西省精品陶瓷产业基地、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生物食品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县、连续五年获江西省新农村建设标兵县等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的品牌、名片和特色产业基地。
近年来,丰城市始终紧扣“中央二十字”方针,以围绕建设“开放大气、和谐秀美、现代化中等城市”总思路,以村容美、生态美、庭院美、身心美、生活美,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和谐、制度与邻里关系和谐、党群干部关系和谐的“五美四和谐”为总体要求,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为重点,强力推进农村村庄整治、农业产业发展和文明乡风建设,努力实施和谐秀美乡村建设,有力促进新农村建设由抓点示范向全面展开的转变。将丰城市新农村建设与高速沿线、中国生态硒谷、养生硒谷等一系列本土特色文化有机结合,推动新农村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创了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农业产业突出特色、增加农民人平收入
农业产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是基础。我市分别引进铁骑力士、华英禽业、森禾花木、御润坊油茶、恒天、珠海农丰等一批特色农业企业,其中上市公司1家,上市辅导期企业3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13家,宜春市级龙头企业23
家,并采取“公司+农户”及专业合作社等方式,以农业产业化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全市范围内已形成了富硒农产品、高产油茶、森禾苗木基地水禽养殖、大棚蔬菜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我市白土镇岗霞村3000亩高产油茶苗木基地已成规模,在周边省市影响较大;董家镇兰塘村以“生态硒谷”开发为依托,村民自主创建的富硒蓝莓大棚基地已经完工,预计投产后将为村民人平增收4000元。同时,我市始终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积极引导新农村建设点发展一村一品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民多形式创业、多渠道就业、多门路致富。我市各新农村建设点因地制宜,制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着力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以大棚蔬菜、高产油茶、水禽养殖、高品蛋鸡养殖等为特色的“一村一品”格局。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注册475家农民合作社,参加农民合作组织人数约15万人,极大的促进农民增收。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我市新农村建设坚持从农民最关心、意见最大的事情入手,以开展“六改四普及”和“三绿一处理”为主的村庄环境整治建设。在我市2016年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累计完成建设1653个村点,约6万余农户、受益农民达26万余人。实现改水65185户,改厕65185户,修建进村公路1121.11公里,硬化巷道1520.47公里,修建排水沟321212米,清沟327034米,清塘1318口,拆除旧房11297幢,拆除猪牛栏14205个;普及沼气20025个,普及太阳能22453户。
我市因地制宜,打造出龙津新村、攸洛新村、香甪新村等一批高品质的中心村。整治改善了新塘村、洪塘村、地埂村、皮家村、莲塘村等一批环境优美的基础村,抓好了泉南村、茫塘村、圳上村、陈山村等一批村落连片村点的改造。
同时,我市大力开展以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工程,以农村生活垃圾分乡镇(街道)集中压缩处理为重点,全面推动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行“户分类入桶——村清扫收集——乡镇(街道)集中压缩——市转运处理”的操作流程,最终实现全市城乡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和“零流失、零污染”目标,还农村一泓清水、一方净土、一个美丽家园。各乡(镇)统一配置垃圾清运车63辆、悬挂式垃圾斗(箱)13000个、村组保洁员5081名,建立乡镇(街道)压缩中转站31座,使得全市村镇清洁,环境优美。村庄整治建设、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优化,农民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居住优美“的愿望。
——村镇联动彰显特色、提升文明和谐社区
我市强调统筹城乡布局,突出镇村联动,打造了梅林镇、尚庄街道、曲江镇、洛市镇、拖船镇、泉港镇、河洲街道等试点乡镇(街道)集镇,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高度,对试点乡镇集镇进行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尚庄街道集镇总体规划7.8平方公里,对接工业园区,拉开集镇框架,逐步形成四纵四横的交通系统和居住综合功能区、行政区、产业园区、生态休闲区、高新创业园区、煤炭经济区等七个片区。已建成核心区1平方公里,集镇路网3680米全面拉通,建成8188平米的便民服务中心大楼、200亩的湖滨公园和50亩的雷鸣广场,大型综合集贸市场建成店铺500余套、交易棚5500平方米,集镇道路栽植香樟1500余株,绿化11500平方米,安装各类路灯210余杆。
同时,对集镇周边的洪塘村、新塘村等已完成新农村建设的行政村一并纳入规划区域,增加集镇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梅林镇按照“一镇两区三纵四横”的布局,规划7平方公里范围进行分区建设,以新梅路为中轴,加快与富硒产业基地,精品陶瓷基地,药湖湿地公园的对接。同时,通过梅苑机关小区等住宅小区建设,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完善市政设施配套,吸引更多农户进镇。小城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近18亿元,农民洗脚入镇人口达到12.5万人,城镇化率由原来的30%上升至52%,村镇联动效果明显,实现了减少农民、富裕农民、镇村联动、“三化”同步的目标。
村庄在实现“六改四普及”的基础上,努力完善、提升社区建设。一是建设一批农村社区活动场所,以祠堂文化改造为切入点,进一步推广农村新型文化建设,将旧祠堂改造成“农家书屋”、文化活动中心等村民活动室,将其打造成为农村文化展示平台、群众议事的活动中心,成为农民文化学习、健康娱乐的好场所。同时建立宣传栏、党务村务公开栏、救助帮扶站、医疗卫生站、农情农技信息站等为民服务场所。二是完善社区功能。一方面引导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法律、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进入各个小区;另一方面利用农村地缘相近等特点和邻里互助的优良传统,组织农民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三是提升社区文明。依托社区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文体活动,增强农民的公众意识、社会意识、法律意识、倡导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提高了农民素质,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
——点亮高速沿线特色,创建和谐秀美乡村。
走进沪昆和昌樟高速公路(丰城段),秀美亮丽的村庄风景美不胜收,一个个色彩统一、干净整洁的美丽新村呈现在人的眼前。为策应全省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工程,按照宜春市统一部署,我市积极组织实施,以按照自然和谐、彰显特色和“一村一品”的原则,全面开展沪昆和昌樟高速公路(丰城段)及105国道沿线两侧居民点(乡镇、村庄)建筑坡屋顶改造、立面粉刷以及沿线裸露墓地绿化遮挡,加速沿线环境整治和村容村貌改善,提升景观效果。把高速沿线和谐秀美乡村建设作为惠民工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纽带工程、展示丰城的窗口工程来打造。我市高速沿线村庄建设涉及梅林镇、湖塘镇、泉港镇3个乡镇,40个自然村,2911户,组织21个施工队近600人全面进行施工,完成房屋改造2317栋,拆除老旧房603栋,总投资达4500余万元。点亮了洪石村、住塘村、板桥刘家村等一批和谐秀美乡村。
——惠民富民创造特色,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在落实国家强农惠农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新增财力向公共事业、农业基础设施和困难群众倾斜。在去年用76%的新增部分投入民生工程的基础上,今年将继续增加,主要用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医疗保障、就业创业、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一是加大文体投入。2013年27个乡镇公办幼儿园已全面完成,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全覆盖。二是加大交通投入。2013年开展城乡公路“建养运”一体化综合服务,建成曲江镇、梅林镇、秀市镇、洛市镇、荣塘镇、小港镇6个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城乡公交全面改制为公车公营。三是加大文化投入。积极推进省级文保单位邓子龙墓及宜春市文保单位桂林书院、白马寨、厚板塘等建筑群的保护。依托玉华山、含秀湖、药湖、罗山、株山等自然风景资源,增加投入,提升品位,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提升服务注重特色,提高农民幸福指数。
注重突出产业集聚、城市建设、农业产业化三大工作重点,注重城乡统筹、改善民生、优化环境、人文塑造、队伍建设五大措施,实现产业层次提升,城市品位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提升,干部形象提升等一系列举措。一是将加强基层党组织为龙头,完善服务组织。结合基层党组织建设年活动,突出在农村基层、流动人口、新经济组织中实行党组织全覆盖。二是落实各级党员、干部服务责任。领导继续实行重点项目责任制的同时,落实定乡镇、村组、定人口对口负责帮扶。三是完善政府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结合当前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农业服务体系改革”等重要工作,进一步简化群众办事程序,发挥好市行政中心,乡村便民服务中心、服务点功能,帮助群众在就医、计生、劳动就业、医保等多方面得到更便捷更优质的服务。让群众满意度再提高。共同创造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