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县隶属陕西省咸阳市,地处渭北高塬沟壑区,是秦陇往来的必经之地,312国道、福银高速和正在建设的西平铁路穿境而过。全县辖13个镇、247个村,总人口35.49万,总面积1185平方公里。
彬县隶属陕西省咸阳市,地处渭北高塬沟壑区,是秦陇往来的必经之地,312国道、福银高速和正在建设的西平铁路穿境而过。全县辖13个镇、247个村,总人口35.49万,总面积1185平方公里。
2012年以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按照“规划先行、产业奠基、典型带动、稳步推进”的思路,采取“项目捆绑、资源整合、设施配套、整村推进”等方式,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连续6年翻了两番多,年均递增20%,位居咸阳市第一。2010年顺利挺进“陕西十强县” 行列。

2017年,全县完成地方生产总值106.1亿元,增长23.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8万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28.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9亿元,分别增长73%和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01元,分别增长18.5%和28.9%,进入“陕西十强县”第七位。
(一)科学合理规划,着力勾画新农村建设蓝图。始终坚持把规划编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着眼点,狠抓新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一、按照“富规划、穷建设”的要求,本着“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编制完成了全县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明确了指导思想、实施重点、目标任务和主导产业培育方向、村庄建设推动层次、农民培训方法等问题,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根据我县人均耕地少的实际,本着“节约土地、适度集中、建设大村”的原则,编制完成了全县村庄布局规划,有效解决了盲目乱建的问题。

三、依据县、镇总体规划,编制了布点村、重点村、示范村的产业发展规划、新村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及公益事业发展规划、农民培训规划,保证了新农村建设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
(二)坚持多元投入,着力完善资金保障机制。
一、财政投入撬动。县财政每年列支200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2012年以来县财政累计投资达9700万元,占新农村建设总投资的3.5%。
二、群众自筹推动。采取典型引领等方式,不断激发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自觉性。截止目前,群众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累计达到22.88亿元,占全县总投资的86%。
三、部门包扶带动。由县级部门、单位(企业)分包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实行定领导、定资金、定进度、定奖惩的“四定”工作责任制,有力地推动了包扶工作的落实。2006年以来,全县包扶部门、单位(企业)共投入包建资金3465万元,占新农村建设总投资的1.2%。
四、项目捆绑联动。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统筹使用”的原则,整合项目建设资金2.5亿元,占新农村建设总投资的9.3%,极大的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

(三)大力发展产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按照“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标准化”的要求,围绕“粮-果-畜-菜-劳”五大产业,不断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截止目前,全县形成了44万亩小麦良田、10万亩地膜玉米、130万头(只)畜禽、35万亩苹果、17万亩干杂果、1万亩设施蔬菜的农业产业规模,引进培育了彬县通达果汁厂、润扬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彬县馨香酿造有限公司、鑫龙食品厂、彬县农德惠金银花生产专业合作社、义门镇中兴气调果库等一大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2011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14.6万吨,连续七年增产增收;实现果品总产45.5万吨,产值12亿元;实现农业总产值22亿元,较2010年增长29%;全年在外务工人员达到13.3万人(次),年实现劳务收入14.2亿元。
(四)加快新村建设,着力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截止2011年底,全县累计投资26.7亿元,建成新村186个,建成农民新居2.8万户,全县五分之二的农村群众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在具体工作中,相继探索出了符合县情的五种新农村建设模式。
一、联合集约模式。即对整体条件较好,个别组户居住偏僻、生活条件艰苦的,按照“集中、集约”的原则,由政府主导土地,动员群众跨村搬迁建新居,建设社区型新村。全县运用该模式共建成10个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已全部配套到位,住户已全部搬入新居。
二、移民新村模式。即对自然条件差、人口居住分散、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村组,用足用活移民搬迁政策,积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对农民群众进行整体搬迁建新居,建设民居型新村。该模式全县共涉及140个村,目前已建成的有龙高镇甘池村、金池村等136个村。

三、小城镇模式。即对靠近城镇街道、群众经济收入较好的地方,把新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动员群众依托街道建设标准较高的上宿下店或前商后居式新居,建设商贸型新村。该模式全县共涉及20个村,目前已全部建成投用。
四、小社区模式。即对地处县城、耕地较少、群众大部分外出务工或从事第三产业、经济收入相对较高的村庄,采取一次性整体搬迁的办法建设小高层公寓,建设小区型新村。该模式全县共涉及30个村,目前已建成的有城关镇隘巷村、西街村等19个村。
五、旧村改造模式。即对布局合理、人口居住集中、条件较好的大村,按照水、电、路三配套,功能、绿化、造型三统一,生态、景观、风格三协调的原则,整治村容村貌,拆除违章建筑,硬化村庄道路,建设公共设施,刷新外墙立面,栽植绿化苗木,建设整改型新村。该模式全县共涉及47个村,目前已建成的有太裕镇蒙兴村、太朝村、底店镇二桥村、小车村等20个村。在这五种模式中,小社区建设模式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实践载体,受到了各级肯定和各界关注,赢得了全国大扶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在我县成功召开。在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启动实施了龙高、新民等10个镇13个农民进城小区建设,目前已建成42栋1965户,农民进城落户步伐加快推进,群众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
(五)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提升新村建设品位。
以八进村(水泥路、新能源、卫生计生室、文化图书室、治安调解室、百货超市、活动广场、绿化美化)和六入户(自来水、沼气池、太阳能、卫生间、互联网、广播电视)为目标,按照“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基础突破”的原则,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解决群众行路难、吃水难、购物难、通讯难等问题。2009年我县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水泥路)目标。截止2011年底,全县累计硬化新村街道230公里,铺筑人行道40.74万平方米,衬砌排水渠360公里;建成村级文体活动场所159个33.4万平方米,安装体育器材260套(件),安装电脑294台;建成沼气池12967口,安装路灯、景观灯1585盏(其中太阳能路灯1351盏),安装太阳能热水器4412台,建成便民连锁超市247个,完成农村改厕35122座,建成农村人饮工程142处,发展有线电视用户3.28万户、互联网用户5769户,建成村全部实现了八进村和六入户,农村群众享受到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六)创新管理机制,着力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农村城市化管理,为全县13个镇设立了城管办公室,并在新民、北极两个贸易大镇设立了城管中队,配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87名;由县财政负担工资,为143个已建成的新村配备环卫人员360名,为其余104个村配备清扫保洁员208名,对保洁员实行考核奖惩制度,构建了县、镇、村三级环境卫生管理网络;积极推行 “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模式,县财政投资500多万元,建设垃圾转运台50个、垃圾填埋场320个、污水处理厂2个,为13个镇配备垃圾转运车26辆,为各村配置垃圾保洁车320辆、双轮活动式加盖垃圾收集桶1095个,为各户配置简易垃圾桶7.5万个,实现了“一户一桶、一村一站、一镇一车、一县一场”的配套要求,保证了农村生活垃圾及时清运处理。同时,投资3704万元,拆除公路沿线土坯房5005间、土围墙2.96万米,回填老庄基181处,新建围墙6.3万米,新建门楼1632座,墙面水泥压光喷涂51万平方米,墙面直接喷涂24.1万平方米,硬化人行道8.1万平方米,清理“四堆”20466堆,栽植绿化苗木144.6万株,新建花园756个。今年,我们又启动实施了城乡园林化暨花园彬县建设,全县共投资4832.9万元,绿化道路327条102.99公里,绿化村庄149个,绿化广场122个106643平方米,栽植苗木185.5万株,栽植花卉196.2万株,打造了“村在花中、房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田园生态景观。

(七)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先后实施了10大类139项校建工程,完成了98所中小学改扩建工程;在全省率先化解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普九”债务、率先建成了功能齐全的县级教育园区、率先建成了18所农村青少年宫;在全市率先实施了中小学集中供暖工程、率先实施了“十五年免费教育”、率先实施了镇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率先实施了15年义务教育,促进了教育公平,提升了教育质量,我县成为全省首家“双高双普”达标县。坚持医药卫生公益性原则,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247个村卫生室建成达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城镇居民医疗参保率达到97.8%,报销比例逐年提高,新农合最高报销限额提高到15万元,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在全县各镇、村均建成了文化活动场所,广泛开展广场文艺展演、群众运动会等文化体育活动,反映我县农村新生活的电视剧《咱村的苹果红了》顺利播映,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建成了可供养500人的彬县敬老院和北极、龙高两个镇敬老院,启动实施了“七位一体”民政养老服务中心、农村互助幸福院等项目,规划建设了2个日间照料中心,社会化养老稳步实施;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基金会,关爱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八)加强农民培训,着力提高乡风文明程度。
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我县农民比例相对偏大,且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普遍较低,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按照“乡风文明”的要求,切实加强农民培训工作。
一是坚持以县委党校、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彬县培训基地为依托,大力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重点围绕党建知识、法律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等,每年举办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培训班12(场)次以上。
二是以县职教中心和乡镇农民技校为主阵地,紧紧围绕农村主导产业,定期举办果园管理、无公害蔬菜生产、畜牧养殖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累计培训农民60万人(次);坚持每季度组织开展务工常识、城市生活知识、电子装配基础等外出务工知识培训,参训农民达20万人(次)。
三是以农村文化体育场地建设和“文明家庭”、“百名孝子”评选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 “文明礼仪”和“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教育活动,大力实施“文化下乡”工程,全面加强农民文化知识和传统美德教育,丰富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逐步形成了讲文明、讲礼貌、讲诚信、讲科学的社会主义新风尚。今年,在彬县电视台开辟了《彬县好人》栏目,专题报道彬县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事迹,先后有6名“彬县好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九)推行民主管理,着力培育农村政治文明。
一、健全“两委会”阵地。在中、省、市投资的基础上,县财政列支1460万元,新建党员活动场所212个,实现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以“升级晋档、科学发展”为统揽,深入开展“创先争优”等活动,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全县创建一类村50个,二类村达到197个,彻底消除了三类村和四类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二、优化农村干部队伍。采取调整、培养、储备等方式,在村组合并、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把一批年轻有为、责任心强、群众公认的致富带头人充实到村级班子,增强了村级班子的整体活力按照“一定三有”的要求,不断健全完善村干部待遇激励保障机制,现任村支书、村主任工资由原来的300元/月提高到700—1200元/月,县财政每年为各村拨付办公经费2万元;从2008年开始,根据村干部现实表现和贡献大小,选拔54名优秀村干部,每月另外享受500元财政定额补贴,今年已提高到800元,村级干部干事创业热情空前高涨。

三、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坚持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原则不动摇,大力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不论是建新村、盖学校,还是修道路等村级重大事务,都由村民讨论决定,把农民的事交给农民决定,保证了农村工作的公开透明,大大提高了村级管理的民主化程度。
尽管我县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上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级领导的要求相比,与兄弟县区的工作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今后,我们将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抓手,以新村庄建设“双百”工程(巩固提高100个、启动实施100个)为重点,同步跟进农民进城落户工作,力争“十二五”末,全县70%左右的村庄实现与城镇共享资源,确保早日建成富裕文明和谐幸福新彬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