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虽小事犹繁,全凭正气柱其间。深研马列有主见,利党为公正己严。执政为民公仆意,百姓冷暖挂心田……
这首《正气歌》,是于家务回族乡仇庄村村民苏新民创作送给村“两委”班子的。短短的224个字,表达了村民对村干部的赞誉和信任,也包含了对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书信的认可。
算起来,王书信在村里担任带头人已经10多年了,这些年,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和乡亲们勤廉树新风,务实搞建设,让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本人也被评为市级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不是村里人可能不知道,他当这个村支书,一开始是“硬着头皮”上任的。
1998年,仇庄村因为抓阄分田分不下去,一时间就像破皮儿的馄饨——乱成了一锅粥。紧要时刻,在村企业当厂长的王书信,被乡党委“火线”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他下决心,要为村民办好事、实事,早日改变村里落后的面貌。
那时的仇庄村,穷得叮当响,村里没条像样路,群众吃不上放心水,村干部发不出工资来。王书信挨家挨户走访,了解群众需求。他鼓励班子成员说:“新农村是干出来的,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要修路,要改厕,要建蔬菜大棚,第一个难题就是缺钱。王书信瞒着家里人把自家楼房拿出来作抵押,贷了80万元,总算解决了前期资金难题。不仅如此,他还带领“两委”班子成员苦干、实干,三年不领工资及补贴,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为村民修路、打井,赢得了群众的拥护。
施工期间,王书信带头挖沟、打地基,不论刮风下雨,总是第一个到现场,最长一次连续15天没回家,人晒黑了,也累瘦了。他的这份付出,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一次施工中,老党员贺西鹏一把拉住了王书信的手,心疼地说:“书信啊,你可千万要保重身体,不能累垮了啊。”
村民的关怀更增添了王书信的信心,在他的带领下,几年时间,仇庄村旧貌换新颜,被提名为北京最美乡村。问他有什么秘诀?他的答案是:以德服人、以法治村。他说:“有德行的人,必须是廉政的人才对。村里什么都阳光了,都民主法制决策了,老百姓心里明白了,咱们自己心里也就痛快了。”
制度是作风的保证。王书信给村“两委”班子开会,要求大家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迈开腿,管住嘴。大胆改进村级事务和财务管理方式,探索出了“民主决策、一事一议、干部管事、群众管钱、张榜公布、阳光运作”的管理模式,做到村务管理规范、公开透明。
阳光下面,贪腐的霉菌无法生存。对于每年的建设规划,特别是新农村建设项目,王书信都要求严格按照“一事一议”的规范操作,自觉接受党员和村民监督。
2011年,王书信又提出,对村干部管理考核进行创新,实施“百分考核机制”。将村内为民服务事项进行了量化、细化,责任到人。以村民是否满意为标准,用村民“直接测评法”来锻炼干部、提升效率,推动了工作的开展,换来了群众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