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居窑洞里陈列着毛泽东1936年的照片
一进袁家沟村,就看到村口的墙壁上刻着《沁园春·雪》全文,再往上走,就是袁家沟毛泽东旧居。院落里有坐东向西一线5孔窑洞,最中间的窑洞曾为毛主席所住,窑洞里有毛主席伏案工作的蜡像。窑洞里还陈列着毛泽东1936年的照片,以及当时的地图、油灯、货币、平柜、四斗柜等。
这5孔窑洞是袁家沟村白育才的家,白育才已经去世。目前,毛主席旧居由76岁的白炳池看护,他曾是村里的村支书。白炳池向华商报记者介绍了当年毛主席在此居住的情况。
清涧县高杰村镇袁家沟村,距县城55公里,地处无定河与黄河的夹角地带。村子东距黄河十多公里,西南距无定河5公里多,北与清涧县解家沟镇、二郎山乡等十余个村庄相邻。全村群山环抱、沟壑纵横,一道南北走向的山梁横卧村中,把村子分成南北走向的两条沟。这里有毛泽东旧居、中央东征红军总部以及周恩来、彭德怀、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居。
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带领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总部机关从延水县出发,途经清涧双庙河村等地,于1936年2月5日到达袁家沟村。东征红军总部于2月6日到达这里,当晚即下了一场大雪。
村民帮毛泽东缝衬衣
四块红军票一直珍藏
“红军来到村里时,很冷,头上戴着树枝编的圈圈,穿着草鞋,没有袜子。”8月2日,白炳池说,“一听说红军来了,大家都愿意给红军提供帮助,毛主席他们驻扎在窑洞里,晚上有红军放哨。”
当时村上领导白发云听说毛主席连一件像样的衬衣都没有,就偷偷给婆姨(陕北方言:媳妇)白玉桂说:“我今儿才晓得,毛主席(现在)连件像样的衬衣也没有,你抽空给他缝一件。”
白玉桂一听给主席做衣服,激动地说:“我怕笨手笨脚做不好,毛主席笑话呀!”
白发云说:“你放心,毛主席大恩人身材比我高一些,你缝宽些。”于是,白玉桂把家里仅有的珍藏多年的一块白细布拿出来,精心地缝起来。过了两天,白发云把做好的衬衣送给毛主席。
毛主席高兴地说:“发云,你媳妇的手艺真不错,真是个好媳妇!”说着,顺手拿出四块红军票递给他。
白发云赶忙说:“主席啊,你怎么把我们当外人?你为受苦人操碎了心,难道缝一件衬衣,也要算钱?”
毛主席笑着说:“你媳妇给我缝衬衣,我很高兴,给你四块红军票也是合情合理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是我们红军铁的纪律嘛!”白发云听主席这么一说,只好收下。白家一直珍藏着这四块红军票,即使在最艰苦的时期,也没舍得花。
乘木船渡过黄河
踏上艰险的东征征途
“袁家沟村非常隐蔽,毛主席在这里运筹帷幄16天,一方面要指导对国民党东北军、西北军的统战工作,一方面要指挥东征。”清涧县党史研究人员邓世荣说,“1936年2月7日,毛泽东登上高家坬原侦察东征黄河渡口地形,看到连绵的黄土高原被大雪覆盖,银装素裹,触景生情,当晚在白育才家的土窑洞里写下著名的《沁园春·雪》。”
8月2日,华商报记者来到清涧县高杰村镇高家坬村,来到毛主席当年侦察东征渡口时的地方,登高望远,连绵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气势磅礴。这里的一块石碑上刻着《沁园春·雪》全文。
毛泽东先后六次致电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等人,布置了有关东渡黄河的重大事宜。2月19日,毛泽东、彭德怀发布了东征作战令,20日晚,红军抗日先锋军分三路全面渡过黄河,21日早,毛泽东和东征红军总部机关离开了袁家沟。之后乘木船渡过黄河,踏上了艰险的东征征途。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此战斗生活了16个昼夜,制定了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掀起了群众参与革命的高潮,使袁家沟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毛泽东在袁家沟工作的日子里,用白育才家的一个小书桌做办公桌,这个小书桌现在还有一个被蜡烧的痕迹。毛泽东东征离开后,白育才非常珍惜这个书桌,他临终时留下遗言:“这书桌有毛主席办公时点灯烧的印记,娃们可要记住,咱毛主席为穷人操心费力,不分昼夜啊!”这张小书桌就作为白家的传家宝保存了下来,现在陈列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里。 华商报记者 任婷 苗巧颖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