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热点资讯
示范县镇
聚焦三农
法律法规
理论视野
视频中心
清风苑
中心介绍
网站首页
>>
热点资讯
>>
新闻资讯
>>
查看详情
一线跨千年|昔日客家迁徙之路,今日全面小康通途
2022-08-21 11:51:13
一线跨千年|昔日客家迁徙之路,今日全面小康通途
“人慌慌而游走、风飒飒以南迁。”880多年前,宋人钟舆拖家带口、赶着130只鸭子,跋山涉水、餐风饮露,南迁赣州深山开荒时,艰辛备至。
今天,翻开中国地图,与客家人钟舆南迁之路同样走向,纵贯南北的钢铁动脉——赣深高铁,穿千山越万岭,带给客乡、带给“钟舆”们子孙后代的,不只是祖先做梦都想象不到的便捷速度,更铺开了一条通往小康的幸福之路。
赣深高铁,京港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历来交通不便的赣南、粤北经济洼地,走向开放的发展高地。
避乱的迁徙
江西赣州市赣县区,客家村落白鹭村的种养大户、钟舆的后代钟菁,夏日的一天安排得满满当当。
“我和几户村民承包了100多亩地种水稻,还养了100多只湖羊、100多只鸭子。”钟菁说,种养技术的不断提升带动产量提高,自己买了机械化设备。他还在琢磨降低湖羊的养殖成本,“接下来种花生苗喂,一头羊能多赚300元左右”。
机械化、规模化的种养,水稻、湖羊是主要收入来源,鸭子则是“添头”。
这是现今赣州客家村落村民安居乐业的常态。
赣州,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客家先民是中原人,从两晋至清朝1000多年间,客家人在历史上曾经有五次大迁徙,而此间的小规模迁徙更是连绵不绝。”赣县区文旅局原局长、客家联谊会副会长胡绪荣说,历史上北方汉民为躲避战乱向南迁徙,经过不断的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一支独特的汉族民系——客家人。
在赣县区客家文化城,五根大立柱上清晰地记载着客家人的五次大迁徙,有迁徙人员、背景原因、出行方式等图文内容介绍。
时针拨回到880多年前的南宋绍兴六年,钟菁的祖上钟舆,携妻儿赶着鸭子从北方南迁来到白鹭村,鸭子曾是一家人生活的“最重要资产”。
据钟氏家谱记载,钟舆当时的全部家当是1个祖牌、1口锅、1把伞、2床被子、130只鸭子,住的是自己临时搭建的草棚。白鹭村曾是一片沼泽地,适合放鸭子,鸭蛋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广东惠州市博罗县文史专家彭天锡说,历史上每当中原发生战乱,北方人口就大量南迁。“江淮之间,爰及岭外,涂路悬阻,土旷民稀,流寓者多。”
“客家先民举家携儿带女,跨黄河、过长江,万里迁徙,天远路长,路途中以挑担子为主,独轮车、牛车都很少。”广东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客家文化学院院长胡方说。
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作为“后来者”,不少客家人依山而居,胼手胝足开垦梯田。今天,循着江西赣州、广东河源、惠州等赣深高铁沿线,围屋、梯田等客家人南迁的足迹依稀可见。
“原未有室居,缝纸为裳,取竹架树,覆以草,独止其下”“豺豹熊象,过而驯之”“因野人遂成三百家”……在有着“岭南第一山”之称的惠州罗浮山,史书记载了唐代陕西王野人来此垦种茶园的情形。
奋起的振兴
客家人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牺牲。新中国成立后,客家乡亲逐渐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但因交通等条件所限,一度发展滞后。以赣南老区为例,到2011年仍有贫困人口215.5万人,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进入新时代,随着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接续推进,随着中央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一揽子政策的实施,客家人聚居地彻底告别贫困,奔向小康。
鸭子还是鸭子,白鹭已经腾飞。白鹭乡党委书记罗本昌说,伴随着赣深高铁的开通,白鹭村村民大力发展的优质稻、脐橙、油茶、梨、湖羊等产业,不愁销路,有了好奔头。
“通过与桔柚种植相结合,开展立体农业的湖羊养殖,既科学消耗牲畜粪便,又有效保护环境。”钟菁说,以前家里穷得连单车都要借,现在家里有10多万元年收入,过去养鸭却不舍得吃鸭子,现在是“吃鸭自由”。
6月17日,赣州市兴国县华坑村。晨雨洗过的山村,空气里弥漫着草木清香,散布山间的红砖房前,层叠的梯田水镜中倒映着细细的禾苗。
10年前,赖德源家还是贫困户,连孩子读大学的学费都交不起,“当时一年学费生活费3万多,压力山大”。
如今,已脱贫6年的赖德源种了5亩水稻、30多亩油茶,还有5亩鱼塘,自繁自养的6头母猪一年能出栏100多头猪,几个孩子也大学毕业了。
沿着赣深高铁南行罗浮山下,广东罗浮山客家婆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国强,正憧憬带着自己的豆腐花“反客为主”。
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客家人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石磨工艺,流传形成酿豆腐、豆腐花等饮食文化。自2007年开始创业,经过机器换代、工艺改良、提升品质、拓宽渠道等尝试,李国强的豆腐花事业迈入稳定发展阶段。
高铁开通,南下北上的客流越来越多,豆腐花市场不断扩大。这家公司现有工人100名,大多是本地村民。在公司做包装工作的同镇村民邓秋翔说:“以前家里就是种水稻、花生等农作物,由于地少人多一年挣不到几个钱,现在公司上班一个月有6000多块钱。”
做大做强客家人的传统产品,带动客家人就地脱贫振兴,李国强信心满满:“我们的产品沿高铁线热卖,更多人将品尝到正宗的客家豆腐花。”
行进的共富
“20年前,我去广东沿海城市足足蹲了2个月,每天去企业登门拜访,却怎么也引进不了一家企业。”赣州蓉江新区党工委书记王凌回忆说,那时客商还总要问上一句“赣州在哪里”。
全国新农村建设网
京ICP备13010650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25号国务院国资委机关服务局1号楼
技术支持:
金硕软件
网站首页
一键拨号
示范县镇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