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热点资讯
示范县镇
聚焦三农
法律法规
理论视野
视频中心
清风苑
中心介绍
网站首页
>>
示范县镇
>>
示范县
>>
查看详情
河南省孟州市
2022-10-27 20:44:23
凝心聚力绘就
乡村振兴新画卷
孟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是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故里,总面积541.6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办事处, 274个行政村,人口40万
。荣获
“国
家卫生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百佳县市”、河南省“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市”、“河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县
”等称号。
近年来,孟州市
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
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为切入点,注重示范引领,统筹推进
生态环境、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工作,
着力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行动优势,
把乡村振兴工作落到实处,
为乡村振兴增添新活力。
突出典型引路
树立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注重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搭建乡村振兴典型示范平台,做好
“点、线、片、面”结合文章,让干部群众干有目标、行有示范、学有榜样,带动了整体工作提升。孟州市槐树乡
源沟村
,梯田层叠,环境优美,曾是有名的省级贫困村。
全村
131户394人,党员39人,耕地面积1800亩。2017年以来,源沟村按照从“整村脱贫”到“美丽乡村”,最后实现乡村振兴的“三步走”思路,抓党建促脱贫,强治理优服务,壮士断腕改环境,支部带头拓产业,于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被国家农业农村部推介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19年,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获评河南省文明村镇、森林乡村等荣誉称号,
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在今年2月25日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源沟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孟州市西虢镇
莫沟村
,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种植村
,
全村
757人,32 名党员,耕地1200亩。
2015年以来,孟州市委、市政府按照“一修复三实现”(修复乡村生态,实现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实现共同富裕)的思路,积极探索寻求广大农村发展方向,乡村振兴取得了丰硕成果。2016年以来,先后获得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宜居村庄”、“中国美学榜样”、“全国文明村镇”、“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20年被认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打造
党建综合体
,筑牢乡村振兴红色堡垒
。
把强力
推进党建综合体
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
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基层组织体系,
提升
基层党建
工作质量
。
一是
积极
探索
“建管用”新途径,按照“三型六优全面建、三级管理不能闲、盘活资产能赚钱”的理念
,
大力推广盘活自有资产资源、走
“小而精”路线的“司庄模式”,探索走村企共建道路的“四联经验”,累计建成党建综合体
180
个。
二是
围绕治理有效,
加强村两委
班子
培训,造就坚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农村带头人队伍,全面激发乡村振兴的
“组织动能”。
源沟
村
坚持以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一个好支部为基本标准,选拔政治素质过硬、发展本领过硬、作风品行过硬的群众担任村干部,及时发现培养乡土人才,充实后备干部储备,成立了一支领导有力、团结有序、发展有方的好队伍。
莫沟村
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党员积分管理等制度,扎实开展党员联户、党员志愿者活动,积极探索
“五亮(亮身份、亮承诺、亮业绩、亮家庭、亮星级)争先”模式,形成定期就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等开展专题学习,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为确保莫沟村拥有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战斗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
成立市级运营调度中心,建立市乡村三级联动管理体系,编制服务事项清单,
28家职能部门参与,下沉服务
300
余场次,让
广大党员群众在党建综合体新模式下
近距离享受便捷高效服务
,提高了党员群众的幸福感,夯实了乡村振兴的群众基础
,
开创
了
和谐稳定
的
新局面。
做实全域整治,
打好乡村振兴第一仗。
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生态宜居目标,大力
实施
“携河发展”计划,讲好“黄河故事”,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农业绿色发展,
持续
改善农村新风貌,做到生态宜居和全域整治双推进。
一是
深入学习浙江
“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
经验,
全面
推进
“
清垃圾、治污水、改厕所、整村容
”
等
人居环境改善工程。
坚持改厕治污一体推进,按照
“
污水处理厂、微动力污水处理站、三格化粪池
”
三种模式分类实施,
实现
农村
常住户
旱厕应改尽改,
184个村
完成生活污水治理任务
,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
67.2%,
孟州市厕所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生态环境部确定为典型范例在全国推广
。
二是
出台《孟州市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行动方案》,以
22个村为试点,市财政每年投入2230万元,引入河南省投资集团城发新环卫公司,新建14座压缩垃圾中转站,购置70辆垃圾清运车,组建700余人的农村保洁队伍,实施农村垃圾市场化运作,实现
“
一把扫帚扫到底
”,
稳步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工作。
三是
探索
“
一宅变多园
”
模式,
通过群众的自发行动、党员干部带头引领,
将
4000余座农村空心院和闲置宅基地,改建
成
文化广场
76个、农村幸福院164所、
一些
小游园,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800余亩
,实现农村
人居环境由
“
一处美
”
变成
“
处处美
”
,村容村貌整体
大幅
提升
,广大群众的幸福感及获得感显著提高
。
建设四好农村路,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
作为全国
“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孟州已
高标准实现
“四好农村路”全域覆盖
。
孟州
做
足
“四好农村路+”
新
文章,带动全市脱贫攻坚、现代农业、全域旅游等工作全面提升。
“
四好农村路
+脱贫攻坚
”
,
实现
全市所有贫困村通上等级公路,公交车覆盖所有行政村,
新增
道路管理、养护等公益岗位
200余个,源沟、岩山、古周城等昔日的贫困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
四好农村路
+现代农业
”
,带动种植结构调整,
促进
沿线发展葡萄、无籽石榴、苹果等特色林果
1.3万亩,培育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700余家,沿线群众户均增收近4500元。
“
四好农村路
+全域旅游
”
,
盘活闲置旅游资源,
打造
“
岭、平、滩
”
三条旅游环线,
逐步打通全市旅游发展
“网络经脉”,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发展乡村
旅游,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
“
引爆点
”
,学习转化湖州、上饶经验,以建设
“
老家莫沟
”“
美丽源沟
”“
红色岩山
”“
桑坡
·记忆
”小镇
为抓手,因地制宜、以点带面,培育农村发展新业态。做足乡音乡愁文章,按照
“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系得住乡愁
”
的总体思路,
莫沟村
通过修整田园、改造街区、修复窑洞
等方式
,吸引社会资本近
6000万元,带动村民发展家庭民宿20余家,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留住乡村的根和魂,带来人气和财气
,
2020年集体经济收入165万元,人均分红1700元
。
做足绿色生态文章,坚持
“
产业有特色、生态有呵护、文化有传承
”
的发展思路,
源沟村
先后实施项目
45个,
建设
生态水系、环岭步道、乡村大食堂、文化广场等
,
2020年
实现
旅游综合收入近
300万元
。
做足红色文化文章,依托孟县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
—岩山村,以
“
四好农村路
”
孟石线建设为契机,建成红色纪念馆、纪念碑、政协户外教育基地,成立岩山村红色旅游公司,推动岩山旅游业规范化发展,叫响
“
红色岩山
”
品牌。
今年以来,累计
5万余人次到岩山接受红色教育。做足融合发展文章,全面打造
“
桑坡
·记忆
”
特色小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贸易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推动毛皮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截至目前
,改建商城
28家,发展门店2100余间,电商交易额突破20亿元
。
聚焦产业发展,打造乡村振兴新亮点
。
一是
加快特色产业集聚。按照
“东粮、西果、南药、北菜”的种植格
局,重点培育和规划高标准粮食示范区、畜牧业产业集聚区、玉米深加工示范区、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区等
“四区九大基地”,初步形成玉米、面品、饲料、生猪、饮品等五大类7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加快推进“黄河花生”“韭瑞韭菜”“天赐来麦”“槐树粉条”“河阳冰菊”等特色农业产品“三品一标”创建,力争五年内,创建“三品一标”农产品18个以上
,
推进我市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走出一条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是
加快三产融合发展。
主要是以一产为基础向二三产业延伸。利用工业工程技术、装备、设施等改造传统农业,
实现
一二产业融合
;
在发展服务业的同时利用农业景观和农业生产活动开发观光农业
,实现
一三产业融合;把农村文化资源转换为各种形式的产品
,实现
二三产业融合。
重点做好
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全面加快孟州市万亩韭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化工花生产业强镇,大力发展石磨面、小米、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加工,提升农业产出效益。今年年底,粮食总面积稳定在
55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27.5万吨以上,农业总产值达到44.7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
三是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农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平台,加快开展农业遥感技术和物联网等在农业的应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农业由传统、粗放、低效向现代、特色、优质、高效、生态方向转变。培育多元化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大格局,构建现代农业共同体。
四是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纽带,通过土地流转,把农村分散的资源聚集化、模糊的产权明晰化、集体资源市场化;结合各村实际,在每个村实施1个可持续增收项目,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在
“十四五”期间,分期分批实现95%以上的村集体收入超过20万元。
孟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是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故里,总面积541.6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办事处, 274个行政村,人口40万
。荣获
“国
家卫生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百佳县市”、河南省“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市”、“河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县
”等称号。
近年来,孟州市
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
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为切入点,注重示范引领,统筹推进
生态环境、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工作,
着力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行动优势,
把乡村振兴工作落到实处,
为乡村振兴增添新活力。
突出典型引路
树立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注重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搭建乡村振兴典型示范平台,做好
“点、线、片、面”结合文章,让干部群众干有目标、行有示范、学有榜样,带动了整体工作提升。孟州市槐树乡
源沟村
,梯田层叠,环境优美,曾是有名的省级贫困村。全村
131户394人,党员39人,耕地面积1800亩。2017年以来,源沟村按照从“整村脱贫”到“美丽乡村”,最后实现乡村振兴的“三步走”思路,抓党建促脱贫,强治理优服务,壮士断腕改环境,支部带头拓产业,于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被国家农业农村部推介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19年,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获评河南省文明村镇、森林乡村等荣誉称号,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在今年2月25日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源沟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孟州市西虢镇
莫沟村
,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种植村
,
全村
757人,32 名党员,耕地1200亩。
2015年以来,孟州市委、市政府按照“一修复三实现”(修复乡村生态,实现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实现共同富裕)的思路,积极探索寻求广大农村发展方向,乡村振兴取得了丰硕成果。2016年以来,先后获得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宜居村庄”、“中国美学榜样”、“全国文明村镇”、“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20年被认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打造
党建综合体
,筑牢乡村振兴红色堡垒
。
把强力
推进党建综合体
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
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基层组织体系,
提升
基层党建
工作质量
。
一是
积极
探索
“建管用”新途径,按照“三型六优全面建、三级管理不能闲、盘活资产能赚钱”的理念
,
大力推广盘活自有资产资源、走
“小而精”路线的“司庄模式”,探索走村企共建道路的“四联经验”,累计建成党建综合体
180
个。
二是
围绕治理有效,
加强村两委
班子
培训,造就坚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农村带头人队伍,全面激发乡村振兴的
“组织动能”。
源沟
村
坚持以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一个好支部为基本标准,选拔政治素质过硬、发展本领过硬、作风品行过硬的群众担任村干部,及时发现培养乡土人才,充实后备干部储备,
成立了一支领导有力、团结有序、发展有方的好队伍。
莫沟村
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党员积分管理等制度,扎实开展党员联户、党员志愿者活动,积极探索
“五亮(亮身份、亮承诺、亮业绩、亮家庭、亮星级)争先”模式,形成定期就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等开展专题学习,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为确保莫沟村拥有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战斗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
成立市级运营调度中心,建立市乡村三级联动管理体系,编制服务事项清单,
28家职能部门参与,下沉服务
300
余场次,让
广大党员群众在党建综合体新模式下
近距离享受便捷高效服务
,提高了党员群众的幸福感,夯实了乡村振兴的群众基础
,
开创
了
和谐稳定
的
新局面。
做实全域整治,
打好乡村振兴第一仗。
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生态宜居目标,大力
实施
“携河发展”计划,讲好“黄河故事”,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农业绿色发展,
持续
改善农村新风貌,做到生态宜居和全域整治双推进。
一是
深入学习浙江
“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
经验,
全面
推进
“
清垃圾、治污水、改厕所、整村容
”
等
人居环境改善工程。
坚持改厕治污一体推进,按照
“
污水处理厂、微动力污水处理站、三格化粪池
”
三种模式分类实施,
实现
农村
常住户
旱厕应改尽改,
184个村
完成生活污水治理任务
,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
67.2%,
孟州市厕所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生态环境部确定为典型范例在全国推广
。
二是
出台《孟州市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行动方案》,以
22个村为试点,市财政每年投入2230万元,引入河南省投资集团城发新环卫公司,新建14座压缩垃圾中转站,购置70辆垃圾清运车,组建700余人的农村保洁队伍,实施农村垃圾市场化运作,实现
“
一把扫帚扫到底
”,
稳步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工作。
三是
探索
“
一宅变多园
”
模式,
通过群众的自发行动、党员干部带头引领,
将
4000余座农村空心院和闲置宅基地,改建
成
文化广场
76个、农村幸福院164所、
一些
小游园,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800余亩
,实现农村
人居环境由
“
一处美
”
变成
“
处处美
”
,村容村貌整体
大幅
提升
,广大群众的幸福感及获得感显著提高
。
建设四好农村路,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
作为全国
“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孟州已
高标准实现
“四好农村路”全域覆盖
。孟州
做
足
“四好农村路+”
新
文章,带动全市脱贫攻坚、现代农业、全域旅游等工作全面提升。
“
四好农村路
+脱贫攻坚
”
,
实现
全市所有贫困村通上等级公路,公交车覆盖所有行政村,
新增
道路管理、养护等公益岗位
200余个,源沟、岩山、古周城等昔日的贫困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
四好农村路
+现代农业
”
,带动种植结构调整,
促进
沿线发展葡萄、无籽石榴、苹果等特色林果
1.3万亩,培育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700余家,沿线群众户均增收近4500元。
“
四好农村路
+全域旅游
”
,
盘活闲置旅游资源,
打造
“
岭、平、滩
”
三条旅游环线,
逐步打通全市旅游发展
“网络经脉”,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发展乡村
旅游,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
“
引爆点
”
,学习转化湖州、上饶经验,以建设
“
老家莫沟
”“
美丽源沟
”“
红色岩山
”“
桑坡
·记忆
”小镇
为抓手,因地制宜、以点带面,培育农村发展新业态。做足乡音乡愁文章,按照
“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系得住乡愁
”
的总体思路,
莫沟村
通过修整田园、改造街区、修复窑洞
等方式
,吸引社会资本近
6000万元,带动村民发展家庭民宿20余家,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留住乡村的根和魂,带来人气和财气
,
2020年集体经济收入165万元,人均分红1700元
。
做足绿色生态文章,坚持
“
产业有特色、生态有呵护、文化有传承
”
的发展思路,
源沟村
先后实施项目
45个,
建设
生态水系、环岭步道、乡村大食堂、文化广场等
,
2020年
实现
旅游综合收入近
300万元
。
做足红色文化文章,依托孟县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
—岩山村,以
“
四好农村路
”
孟石线建设为契机,建成红色纪念馆、纪念碑、政协户外教育基地,成立岩山村红色旅游公司,推动岩山旅游业规范化发展,叫响
“
红色岩山
”
品牌。今年以来,累计
5万余人次到岩山接受红色教育。做足融合发展文章,全面打造
“
桑坡
·记忆
”
特色小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贸易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推动毛皮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截至目前
,改建商城
28家,发展门店2100余间,电商交易额突破20亿元
。
聚焦产业发展,打造乡村振兴新亮点
。
一是
加快特色产业集聚。按照
“东粮、西果、南药、北菜”的种植格
局,重点培育和规划高标准粮食示范区、畜牧业产业集聚区、玉米深加工示范区、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区等
“四区九大基地”,初步形成玉米、面品、饲料、生猪、饮品等五大类7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加快推进“黄河花生”“韭瑞韭菜”“天赐来麦”“槐树粉条”“河阳冰菊”等特色农业产品“三品一标”创建,力争五年内,创建“三品一标”农产品18个以上
,
推进我市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走出一条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是
加快三产融合发展。
主要是以一产为基础向二三产业延伸。利用工业工程技术、装备、设施等改造传统农业,
实现
一二产业融合
;
在发展服务业的同时利用农业景观和农业生产活动开发观光农业
,实现
一三产业融合;把农村文化资源转换为各种形式的产品
,实现
二三产业融合。
重点做好
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全面加快孟州市万亩韭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化工花生产业强镇,大力发展石磨面、小米、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加工,提升农业产出效益。今年年底,粮食总面积稳定在
55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27.5万吨以上,农业总产值达到44.7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
三是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农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平台,加快开展农业遥感技术和物联网等在农业的应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农业由传统、粗放、低效向现代、特色、优质、高效、生态方向转变。培育多元化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大格局,构建现代农业共同体。
四是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纽带,通过土地流转,把农村分散的资源聚集化、模糊的产权明晰化、集体资源市场化;结合各村实际,在每个村实施1个可持续增收项目,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在
“十四五”期间,分期分批实现95%以上的村集体收入超过20万元。
全国新农村建设网
京ICP备13010650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25号国务院国资委机关服务局1号楼
技术支持:
金硕软件
网站首页
一键拨号
示范县镇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