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七县结合部,位于淮海经济区中心地带,面积1449.7平方公里,耕地115万亩,下辖14个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人口116万。丰县历史悠久,人文昌盛,资源丰富,物产丰饶,拥有粮棉、果蔬、木材、畜禽四大地上资源和盐、钾、煤、地热四大地下资源。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2.8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3.7%,高于全省3.6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4.9亿元,同比增长26.7%,增幅居全省第一,徐州市第一;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4亿元,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0050元,增长1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8.3亿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0050元,增长1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6700元,增长17.1%。先后被授予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水果生产十强县、中国果菜十强县、全国秸秆养羊示范县、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县、全国首批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生态示范区等称号,成功入选全国宜居宜业典范城市,连续六次进入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
近年来,丰县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部署,忠诚实践“三个代表”,牢牢把握“第一要务”,全力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坚持“规划先行、产业为重、典型带动、纵深推进”的工作思路,采取“农民自建、社会共助、资源整合、设施配套、整村推进”的方式,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新农村示范点的带动作用日益彰显。2006年以来,每年坚持建设一批新农村示范村,目前已建成各级各类新农村示范点160个,其中新建农民集中居住点44个,建成农民集中居住新居1.2万户;新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点92个,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状况有效改善;旧村改造24个,村内道路、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到位,让百姓亲身感受到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环境变化;创建市级新农村示范村48个,范楼镇齐阁村、欢口镇刘大庄村、凤城镇闫庄村等6个村被授予 “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称号;顺河镇顺河村、王沟镇杂坡地村、常店镇振兴村等6个村被授予“徐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称号;同时深入开展新农村“五杯”竞赛活动,引领200个村在村内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有力带动了全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领导重视,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关于提高新农村建设质量的意见》、《关于实行新农村建设挂钩帮扶的意见》等多个政策性意见,多次均举行新农村建设推进会,县主要领导每年均开展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和现场办公,协调解决镇、村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县领导、部门、乡镇“三位一体”的新农村建设高效运行体系,成立了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县四套班子领导成员包镇联系新农村建设责任制,每年每人包挂一个新农村示范点;实行县直部门帮扶新农村示范点责任制,选定42家单位挂钩帮扶,驻点指导;14个镇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全力以赴,做到常抓不懈,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同时组织镇村干部到县外学习,开展县内观摩,年终评出“十佳”新农村示范村,县委、县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形成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二、规划先行,统筹引领新农村建设。围绕产业培育、村庄布局、基础设施、环境整治、农民培训、社会事业等十个方面,全方位确定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努力使各项规划相互衔接、配套实施。特别在镇村建设上,我县按照“撤小村、并大村、建新村”的总体思路,委托市规划技术服务中心完成了村庄建设规划,完成了全县镇村布局总体规划,将1698个自然村规划为805个农民集中居住点,今年又启动了120个中心村规划编制工作,逐步形成4个中心镇、120个中心村和600个农民集中居住点的新农村格局。每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均做到“没有规划不建设,不按规划不施工”,彻底改变了农村“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现象。
三、典型示范,引导带动新农村建设。根据我县村情现状,把全县新农村示范点分成三种类型进行分类指导和示范带动:一是农民公寓型,对县城郊及镇驻地村(包括被撤并的原乡政府驻地村),通过双置换方式,集约用地,已建成凤城镇孙庄社区、洪井社区、凤凰嗉社区等农民住宅小区15个,入住农户8600户。二是新村建设型,对有一定基础、群众积极性较高的村进行拆旧建新,重点实施凤城镇闫庄村、孙楼镇张梨园村、华山镇杏花新村等44个新农村示范村,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实施,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生活舒适的新农村,入住农户4000余户。三是环境整治型,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致力于综合整治村内脏乱差,着力解决“垃圾何处去、污水何处流”等问题,彻底整治农村脏乱差,重点实施了首羡镇王堂村、赵庄镇丁赵庙村、大沙河镇六座楼村等92个新农村示范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四、整合资源,聚力倾注新农村建设。充分整合各种资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抓好各级各类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主要采取三个方面的结合:一是同土地增减挂钩结合起来,拆迁安置2750户,复垦土地3400余亩;二是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结合起来,争取省奖补资金9000余万元,修建村内道路536公里;三是同美好城乡建设结合起来,把新农村建设由点到面全面铺开。同时县里安排42家县直部门对示范点进行帮扶,对农林、水利、住建、交通、教育、卫生、计生、文体等部门的涉农项目集中整合向示范点倾斜,把能够集中使用的资金和项目尽可能集中起来,突出建设重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已初步形成政府引导、部门帮扶、社会共助的良好氛围,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干部乐意、群众满意、社会认可的良好局面。
五、强化配套,大力提升新农村建设。对已经通过验收的新农村示范村,我们坚持常抓不懈,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着力推进提档升级,重点实施道路、供排水、垃圾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和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作,完善幼儿园、卫生室、农民健身活动广场、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大力提升新新农村示范点的社会化服务功能,让其真正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其中凤城镇闫庄村新修水泥路40000平方米,下水道6400米,安装路灯108盏,绿化面积7万平方米;孙楼镇张梨园村新修村内道路3.2公里,新建农民活动广场260平米;首羡镇王庄新村新修下水道6.8公里,配套垃圾箱50个,新建农民多媒体娱乐活动室80平米;赵庄镇丁赵庙村,粉刷墙面3.5万平米,新修道路3.2万平方米,实现村内道路全部硬化贯通,新修下水道8000米,绿化面积2.2万平米,安装路灯60盏,新建公厕2个,安置垃圾箱20个,健身器材15组。
六、壮大产业,着力支撑新农村建设。我县始终把培育和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支撑,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规模化发展的思路,下大力气把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发展框架基本形成。全县蔬菜复种面积85万亩,省认定设施农业面积17余万亩,国家级牛蒡和省级洋葱、薹蒜3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验收;食用菌年总产量108万吨,总产值15.3亿元,总效益9.5亿元,荣获“全国食用菌产业化建设示范县”称号,被评为“中国毛木耳之乡”;各类果品基地发展到50万亩,果品总产量居全省第一,建成国家级出口果品质量安全示范区1.5万亩;畜牧业规模化扩展提升,建成国家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2个、省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42个,种鸭存栏突破260万只,稳居全国第一;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60家,建设果品、蒜薹、洋葱、大蒜等特色产业农产品批发市场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126个,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基本形成。
七、严格考核,强力促进新农村建设。坚持把新农村建设列入对各镇科学发展和农业农村发展目标综合考核内容,作为对镇村级班子考核和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建立奖优罚劣、行之有效的考评机制和奖惩机制。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加强对各镇新农村建设各项指标的调度、督查和考核,按序时进度坚持跟踪问效、进度检查、考核评定,坚持跟踪问效,按序时进度及时通报各镇进展情况,以实绩定奖惩,对工作真抓实干、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扬;对工作不力、成效不明显的单位和个人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年终根据考核结果评选出十佳新农村示范村,由县委、县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增强了各镇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八、长效机制,制度保证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为此,我县把新建工作、集中整治与日常管护结合起来,使各项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广设长效载体,通过各种途径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使农民自觉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组织村民广泛开展“卫生庭院”、“星级文明户”、“文明村”等群众性评创活动,建立健全门前“三包”责任制;形成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革除陋习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坚持村务公开制度,自觉接受农民群众监督;组建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或农村社区服务组织,具体负责新农村各项工程的实施和监督管理,逐步形成农民自主决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确保了建成一批、巩固一批、发挥示范一批。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巩固近年来我县新农村建设成果,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按照 “五个一批” 的要求,即详细规划一批、巩固提高一批、整治改造一批,撤并新建一批、重点示范一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科学规划,量力而行,增加投入,高标准建设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力争在改善村容村貌、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社区服务、基层民主、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有全新的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