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处武陵山区,居乌江下游,素有“乌江苗都”、“渝东南门户”之称。面积3903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14个镇22个乡,户籍人口70万(其中农业人口52.5万),苗、土家等20多个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60%以上,是重庆市唯一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彭水是一部厚重的人文史。置县2000余年,为唐宋时期道、州、县治所地,孕育了古老的“黔中文化”和辉煌的盐丹文化,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少数民族银饰特色县。李白、杜甫、黄庭坚等文人墨客曾在这里泼墨挥毫留下千古佳作,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革命家曾在这里浴血奋战书写革命人生,是重庆市7个革命老区之一。
彭水是一方丰饶的聚宝地。境内可开发水能资源量达240万千瓦,是重庆市唯一的“水利能源基地县”;初步探明矿产资源24种,萤石储量2000多万吨,页岩天然气储量2800亿立方米,是全国烤烟基地标准化示范县、中华蜜蜂之乡、油茶基地建设重点县和重庆薯业第一县、现代草食牲畜基地县、森林资源大县,正着力打造国家级氟化工化学品产业园和重庆市镁产业基地县。
彭水是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境内峡谷奇险纵横、溶洞千姿百态、山川秀美怡人,被评为中国最佳文化休闲旅游县。“乌江画廊”为重庆市四大旅游精品之一,阿依河已成功创建AAAA级景区,为“全国民族文化旅游新兴十大品牌”、位居“巴渝新十二景”之首,摩围山森林公园正在创建AAAA级景区,风情醉人的鞍子苗寨宛如世外桃源。是全市生态旅游集散地,着力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中等城市。
彭水是一座宜居的创业城。作为全国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全市旅游扶贫试点县、碳汇交易试点县,彭水享有众多优惠政策。319国道、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和乌江黄金航道横贯县境,构建了渝东南水陆联运支撑点。新城拔地起、旧城换新颜,两江夹明镜、六桥通南北,一座“绿色之区、宜居之城”在乌江画廊城市群中显露峥嵘,是一座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创业宝地。
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8亿元,同比增长11.4%;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4.3亿元,同比增长17.9%,其中税收收入5.2亿元、增长26.4%,增幅居全市第6位、渝东南第1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7亿元,同比增长21.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3亿元,同比增长16.1%;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741元、5960元,同比增长14.1%、14.3%。
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后,县委、县政府立足“环境立县、产业富县、开放活县、文化兴县”的战略决策,发展生态旅游,努力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美丽乡村。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到位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的全局工作,强化四项措施,为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夯实基础。一是组建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组织机构,健全规划衔接协调机制,优化保障规划顺利实施的大环境。二是坚持高标准、高要求制定规划,完善创建指标体系,引领美丽乡村建设。三是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全面整合和落实惠农强农政策,营造全社会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四是整合利用人力社保、商务、农业、供销等部门培训资源,坚持开展技能培训,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设计
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编制美丽乡村规划。规划充分依托彭水自然资源禀赋,彰显彭水自然美景,突出乡土风情,总体上做到“三宜、四好、五结合” ,即:在规划品质方面做到“宜居、宜业、宜游“,在规划标准上做到“好舒适、好整洁、好便利、好和谐”,在规划设计上做到“与扶贫搬迁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农村民生相结合、与自然生态相结合、与民俗文化相结合”。
三、明确目标,创建之路成型
依托乌江画廊、阿依河、摩围山大旅游景区,按照“美丽乡村带动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促进美丽乡村”基本思路,着力在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等方面狠下功夫,试点示范,注重实效,探索出一条适合彭水的美丽乡村创建之路。突出“三区五线”通道经济示范,“三区”:即环摩围山示范区、新田—桑柘—小厂沿线现代农业展示区、以渝湘高速公路和彭石公路为廊带的生态产业集聚区。“五线”:即将县城作为起点,以彭务二级公路为主干线的乡村旅游精品线;以乌江画廊、阿依河及鞍子苗寨为品牌的苗乡风情体验线;以展示现代烟草农业为重点的农耕文化感念线;以彭石公路为长廊的生态产业观光线;以郁山古镇为目的地的盐丹文化回归线。通过“三区五线”的涵盖和辐射,力争到2015年创建美丽集镇10个,美丽乡村100个。
四、把握主题,工作措施有力
我县坚持以“建美丽乡村享幸福家园,游美丽乡村赏苗乡风情”为主题,以全面推进“5446”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一)做强五大产业,建设富裕之村。2013年,我县着力壮大“烟、芋、薯、畜、林”五大主导产业,发展烤烟15万亩、魔芋3万亩、改良红薯15万亩、油茶3万亩,出栏生猪56万头、肉牛5万头、山羊6万只、家禽200万羽,蜜蜂保有量突破8万群。坚持示范引领,加快建设摩围山山地特色农业示范区,打造2个产业示范带、10个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县级龙头企业10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0个,巩固发展6500个种养大户,切实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
(二)夯实四大基础,建设秀美之村。2013年,我县加大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特色集镇和农民新村等项目整合力度,建成3个特色集镇,5个新型农村社区。一是加快建设乡镇垃圾收运系统、污水处理厂,全面完善路灯、下水道等市政设施。二是加快实施“一库一塘”水源工程,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三是围绕主导产业完善公路路网,逐步打通乡际、村际“断头路”。四是升级改造农村电网,推广应用沼气等清洁能源,完善广电网络等通讯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三)强化四项民生,建设幸福之村。一是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继续开展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二是加快安全保障型示范县建设,夯实安全基层基础,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群众安全感指数保持在95%以上。三是推进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优化城乡教师资源配置,有效解决农村儿童“上学难”问题。四是开展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标准化,实现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覆盖。
(四)完善六大要素,建设魅力之村。保护、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精粹,在创建美丽乡村的同时发展乡村旅游,2013年发展乡村旅游接待户150家以上。推广大脚菌、鸡豆花等地方特色饮食文化,挖掘山区岩溶优质水源的保健作用,让游客“吃得开心”;借助山区立体气候优势,发动农户开办农家旅舍,接待避暑纳凉游客,让游客“住得安心”;开通农村客运专线,实施乡村旅游接待农户便道硬化工程,让游客“行得顺心”;依托大旅游景区,围绕五条美丽乡村新干线,开展农家乐、赏花游、采摘游等旅游项目,让游客“游得舒心”;打响山区农产品绿色环保品牌,就地开展土特产品自营直销,让游客“购得欢心”;开展参与式的民歌民俗表演,赏鉴厚重的盐丹文化,让游客“娱得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