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市总面积1627.5平方公里,辖6处镇、3处街道、691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58万,是著名的“中国丝绸之乡”、“华侨之乡”和“中国溴·盐之乡”,先后被评为“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中国北方绿化苗木基地”、“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中国超纤产业基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中国北方林木养生名城”、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今年以来,我们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潍坊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抢抓“蓝黄”两大国家战略加快实施的重大机遇,紧紧围绕“建设滨海特色城市”一个总目标,强力推进“滨海开发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民生事业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五大突破,全力夯实“科学投入、改革开放、自主创新、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五个支撑,着力强化“基层基础、推进机制、务实作风”三项保障,努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统筹发展。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潍坊市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多措并举、改革创新,积极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全市农村环境面貌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大幅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一、扎实做好“四篇文章”,全力打造生态型“美丽乡村”
以改善农村环境面貌为切入点,全面做好净、水、绿、畅“四篇文章”,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于11月21日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以净化、硬化、绿化为重点的农村“三化”工程,其中净化工程要求于今年12月31日前,将全市现存“三大堆”全部清理完毕;硬化工程要求2014年全部村庄至少完成出村路及村内一条主干道的硬化;绿化工程要求分三年完成全部村庄的绿化任务。通过该工程进一步整治村容村貌,加快建设整洁优美、生态宜居的新家园。一是深入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积极做好“净”的文章。积极推进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全面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把镇街和村(社区)的环卫保洁、垃圾清运委托市环卫局全面管理,探索建立了“统一收集、统一清运、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昌邑模式”,构建起“无缝隙、全覆盖”的城乡环卫大格局,经验在全国推广,荣获“全国环卫行业创新奖”,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定为标准化试点项目,我市连续成功举办两届中国(昌邑)环卫行业高端论坛暨环卫设备展览会。二是不断优化城乡水生态,积极做好“水”的文章。以潍河为核心,着力推进潍河流域综合开发,加快构建“库河串联、水系联网”的大水网体系。近年来,全市先后完成投资10亿多元,实施了沿海防潮堤、潍河险工加固、拦河蓄水、小农水重点县等重点水利工程。投资3.2亿元、总面积1万亩的潍水风情湿地公园,先后被水利部、住建部认定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潍河生态长廊内共有1个国家4A级景区(绿博园)、2个国家3A级景区(潍水风情湿地公园、博陆山风景区)、2个国家2A级景区、4个省级旅游强镇,2个省级旅游特色村;1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处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全市规模化集中供水覆盖率达到100%。三是不断改善城乡绿化环境,积极做好“绿”的文章。围绕打造“渤海绿都”,全面推进生态林场、沿海防护林带、农田林网建设和埠岭绿化、绿村绿路工程。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38万亩,100万亩农田实现林网化,4个镇被授予省、潍坊市级绿化示范镇,285个村被授予省、潍坊市级绿化示范村,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6.4%。四是加快构建城乡大路网体系,积极做好“畅”的文章。坚持多渠道筹资,强化质量监管,构建网格化体系,不断改善农村交通环境。全市691个行政村已全部完成了村村通硬化工程,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495公里,形成了以昌邑市区为中心,国省道为骨架,县乡道为纽带,干支相连、遍布城乡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今年以来,全面摸清了我市农村公路现状以及今后网化工程建设需求情况,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分期分批彻底解决没有实现村内道路硬化的行政村,全面完成网化工程建设任务。
二、深入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全力打造人文型“美丽乡村”
把“乡村文明行动”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程,着眼常态长效,创新思路,把握重点,突出特色,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观,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迈上新的台阶。目前,全市共创建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镇、社区13个,60%以上的村达到县级文明村标准,2012年我市被评为全省首批“乡村文明行动”示范市。一是持续提升农民思想素质,加快建设道德乡村。深入推进“四德工程”建设。扎实开展“四德工程”示范镇、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目前,全市已建成道德讲堂、文明市(村)民学校等90多处,1人被评为“中国好人” 、4人被评为“山东好人”、36人被评为“潍坊好人”。 深入开展“新农村新生活”农村妇女培训活动。围绕孝老爱亲、文明礼仪、文化娱乐、普法科普、就业创业等重点内容对农村妇女进行全面培训。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00多期,培训农村妇女10万多人次。二是着重突出文明引导,加快建设和谐乡村。扎实推进“乡村文明家园”示范工程建设,建成设计新、内容实、有特色的“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30个。深入开展文明共建帮扶活动。组织34名市级领导干部、65个文明单位、143名“第一书记”开展文明共建结对帮扶活动。积极拓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深入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文明交通、文明餐桌“三大行动”,弘扬传统美德,传播先进文化,倡树文明新风。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建设文化乡村。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村居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覆盖率和“村村通”有线电视率均达到100%。以备战“十艺节”为契机,举办“三下乡”、“唱响昌邑”、戏曲票友大赛、秧歌比赛、农民书画展览等群众性文化活动90多场次,开展“城市文化下乡、乡村文化进城”活动2000多场次。
三、成功举办“绿博会”,全力打造发展型“美丽乡村”
从2003年开始,我们已经连续举办了11届中国(昌邑)北方绿化苗木博览会、8届中国园林花木信息交流会,充分发挥其在苗木信息交流、科技推广、成果展示、聚集资源和休闲观光等方面的作用,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特色产业、创意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打响了“绿色昌邑”品牌,扩大了昌邑苗木乃至昌邑现代农业产业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3年中国(昌邑)北方绿化苗木博览会期间,吸引了来自全国22个省市的1000多家苗木企业参展,专业观众超过10万人,共签署苗木交易购售合同1300余笔,实现合同交易额3亿多元,占地500亩、总投资3.5亿元的山东(昌邑)国家级苗木交易市场顺利启动,促进了交流、扩大了交易、引领了产业发展,实现了绿博会“规模一年比一年大、效益一年比一年好、影响力一年比一年强”的目标,为全市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绿博会的强力拉动下,我们积极发展品牌农业、市场农业和创意农业,不断推动农业转型发展,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加快 “富裕昌邑”建设步伐。一是农业园区化发展稳步推进。大力实施农业园区化发展战略,不断扩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模,引领传统农业改造升级。目前,全市已建成种植、畜牧、渔业、苗木及服务、加工、物流等各类现代农业园区123个。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 937家,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21家。三是农产品规范化管理不断加强。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完善农产品监管网络,确保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等活动,印发《昌邑市农产品用药规范》、《大姜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宣传材料5万余份,并对进入我市农资市场的企业或其产品及经营单位,严格进行资质审查,共登记备案企业240家、品种1130个、经营单位452家。四是农业种苗产业发展初显成效。农作物方面重点培育了“潍坊市亿家丰番茄种业有限公司”和“昌邑市润鹏种业有限公司”,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品牌申报和认证,有两个新品种通过了省级评审。种畜禽方面培育了符合种畜禽企业建设标准的养殖场8处。水产方面全市共建成省级良种场4处。林木花卉方面重点扶持建设了山东新嘉园林工程有限公司、金丝达园林绿化苗木有限公司、昌邑赛石容器花木有限公司、昌邑市花木场等一批龙头企业及昌邑市绿乡苗木专业合作社、昌邑市惠农苗木专业合作社等一批林业专业合作组织。五是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日趋完善。探索建立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明确了参训主体(种养业大户、农村服务业从业人员)、培训主体(农口各部门)、投入主体(各类培训项目经费做到统筹安排),积极开展了农民实用技术、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及“送科技下乡”、“畜牧科技到农户”、“畜牧服务进社区、进企业”、昌邑市黄河三角洲地区海参池塘生态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等培训活动。今年共培训各类农村劳动力1768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