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襄汾县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在完成县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聘请省城乡规划院、市政规划院先后完成了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同时完成了17个村庄的新农村建设规划,计划将用2—3年的时间,完成全县348个行政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
在强化村镇规划的同时,襄汾县加大村镇建设力度,连续三年实施农村五化工程,累计投资3亿多元,涉及村庄315个,大大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现状,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新城、古城、邓庄和景毛四个乡镇即是该县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
工农并举建景毛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在襄汾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景毛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上项目、抓循环,建基地”这一思路,团结和带领全乡人民,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求真务实、奋力拼搏,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开创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的喜人局面。
在发展农业方面,该乡以“绿色3+1”为载体,实现农业现代化,取得显著成效。2003年创建北高村晋丰食品厂,一期投资35万元,2005年二期扩建投资150万元,生产规模从初期的500吨,增加到2000吨,产值达1200万元,实现利税300万元,品种有苹果、冬瓜、胡萝卜、桃、蜜枣等果脯。产品远销北京、山东、浙江等省市。通过订单建立基地1000亩,年消化各类果菜4300吨,基地群众每年增加收入300万元,形成了全县果业加工的新龙头。今年喜获县委、县政府表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奖。
在种草养畜一体化生产中,以发展规模养殖场为主,大力发展以獭兔为主的养殖业,全乡獭兔存栏10万只,鸡存栏20万只,猪存栏3万头。晋獭兔业公司形成了集育种、育肥、提供优种兔、回收商品兔、销售兔皮兔肉、生产饲料和屠宰加工于一体的规模化养殖场。兔皮远销俄、韩、日、意等多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11月在全国兔业交流暨兔业大赛会上被确定为 “诚信十佳单位”和“龙头企业”。其万只笼位集约化养殖被兔业界推荐为商品兔生产的典范。
以大棚黄瓜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强劲,种植积极性越来越高。尤其是今年以来.大棚协会从山东寿光引进第五代机械化温室生产技术后,群众踊跃报名,现在即将建成机械化温室216座,今年新建大拱棚307座。几年来,通过统一规划、政府引导、资金扶持,全乡拱棚、机械化温室总量达到1800座。2006年,全乡拱棚总收入150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950元。大力实施“121”红枣工程,通过以点带面,全乡发展酸枣嫁接大枣2万亩,拥有不同树龄枣树50万株,取得了初步效益。
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该乡以优化发展环境为己任,促使民营经济强势发展。他们坚持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发展思路,筑巢引凤,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在景毛安家落户,并迅速发展壮大。目前,全乡拥有规模企业15个,县重点企业3个,吸收闲散劳力6000人。今年以来,对全乡境内9座砖场进行清理整改,进一步规范了劳动用工市场。严格环保政策,先后取缔了宏康焦化厂、慧财化工等7家不符合环保政策的企业,在保留的企业中投资1.5亿元,新上了污水处理、除尘、脱硫等环保设施,进行人文环境整治,向花园式企业方向发展,使该乡企业新上了个档次。星原集团在传统焦铁生产的基础上投资5000万元,利用焦炉烟道余热和剩余煤气,分别于2003年、2004年建成4×6000千瓦发电厂,年发电1.6亿度,年上缴税金800万元;2003年,集团投资3000万元,建成一座年产砖4500万块的标准环保水渣砖场。2004年,集团引进新技术,投资5000万元,建成一座年产清洁燃油10万吨的新型化工厂,年消化煤焦油20万吨,实现了本集团焦化厂乃至全县焦炭生产企业煤焦油的综合利用。2006年,投资1.8亿元,占地230亩,建成550立方米炼铁炉一座。目前,已试产成功。巨龙焦化厂2004年投资2000万元,建成2×6000千瓦煤气发电厂。2005年巨龙焦化、隆顺达焦化、凯盛达焦化全部新上了化工产业回收项目,从焦炉煤气中提炼粗苯、硫铵等化工产品,实现了企业内部循环。目前,所有化工产业项目已全部投产达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乡企业通过抓循环,拉长了产业链条,降低了环境污染,减少了废物排放,形成了企业发展的良好势头。2006年,全乡企业共缴税金2.3亿元,名列全县第一。
邓庄实现大跨越
邓庄镇素有“尧师故里”之称,也是襄汾县的北大门。2001年全县撤乡并镇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政府发扬“逢一必争,逢冠必夺”的精神,带领4.3万尧师儿女一路高歌猛进,奋力拼搏,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改善民生等各个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跨越、新突破。
邓庄造纸追溯历史有上千年,上世纪90年代的造纸厂最多时达70余家,一度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2003年,根据县委、县政府建设河东工业园区的精神要求,镇党委、政府实施“关小建大”战略,先后对一批纸厂予以关停取缔,同时立足于发展大集团、大企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新金山特钢、顺泰焦化、万鑫达焦化和临汾焦炭有限公司发运站成为首批入驻邓庄的大项目。2006年又引进10大工业项目,占全县重点工程的三分之一。目前全镇的工业发展基本形成了五大龙头:一是新金山60万吨炼钢及40万吨轧材生产线及两座450立方米炼铁高炉为主的钢铁龙头;二是万鑫达焦化公司一二三期炼焦及顺泰焦化70万吨捣固焦为主的焦炭龙头;三是以建滔万鑫达20万吨甲醇项目及银光实业5.5万吨1.4一丁二醇为主的化工龙头;四是以临汾焦炭有限公司发运站、晋中南煤运、光大气源等铁路货运站台为主的运输龙头;五是以欣洁源煤化公司240万吨洗煤项目为主的洗煤龙头。截至2007年8月底,国地两税共完成1.2亿元,随着这些大型龙头企业的投产达效,将确保5年之内税收实现6.5亿元,力争突破8亿元,邓庄将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围绕绿色“3+1”,该镇狠抓农业调产,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一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建成了以河坡、鄢里为代表的养鸡专业村,以席村、户村为代表的养兔专业村,全镇牛存栏达6500头,兔10万只,鸡13万只,猪13万头。2006年建成了邓庄畜牧兽医服务站,为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二是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温泉、东邓等四村建立蔬菜种植基地面积达1.5万亩,河村、段村、两侯村发展双孢菇种植,面积达8000余平米,户村生产优质红富士苹果等等,这些都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三是大力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正在施工的山西天美食品有限公司,投产后日可加工小麦400吨,将成为晋南地区最大的粮食加工基地。投资500万元的寺头酱醋厂,建成后将是我省南部最大的酱醋生产企业,这些农业龙头企业的建设,为全镇农村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邓庄镇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了今后5年全镇的发展目标,即工农业年总产值达到90亿元,农业经济年总收入达到10亿元,民营企业年总产值达到80亿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500元,年税收确保完成6.5亿元,力争突破8亿元,努力建设全县工业重镇,全市经济强镇,全省明星乡镇的宏伟蓝图。
喜看古城换新颜
古城镇位于襄光路、临夏线交汇处,是2001年由原曹家庄乡和原古城镇合并而来。全镇39个行政村,49万口人,72万亩耕地。
近年来,古城镇党委政府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新世纪、新古城、新发展、新面貌”的理念,在解决农民增收方面,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绿色3+1”调产战略,抓好全镇农业调产工作。一是抓养殖业,走公司加农户的发展路子,以常村华展獭兔公司、东曹路邓恩思兔场为中心,辐射和带动了一批獭兔养殖专业村。同时抓好其他养殖业的发展,如关村养猪、南相李养鸡等。镇政府投资40余万元新建了科技畜牧服务中心,为养殖户提供服务。截至2006年底,全镇兔存栏15万只、鸡存栏35万只、羊存栏3万只、猪存栏2.3万头,全镇养殖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二是抓红枣生产,利用沿山的酸枣资源,搞嫁接工程,连续4年抓发展,共嫁接枣树150万株,成为沿山群众增收的一个亮点。三是抓两峪开发,利用古城境内的两峪搞土地复垦,现已新增土地300亩。涧滩的合理利用成为古城镇发展企业不占耕地的一个优势。四是加大农业投入,五年来,新打机井30眼,对两峪洪水浇灌水利工程进行了修复改造,新增水地5000余亩。五是认真落实中央的惠农政策,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镇农民人均年收入从2000年的1963元增加到2006年的4908元,位居全县第一名。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他们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四化、四改、六个一”开展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五化工程。全镇共有37个村开展了五化工程,完成了50余万平方米的硬化工程,总投资达到2045万元。全镇各村安装了路灯260余盏,栽植花草苗木14余万株,新建文化广场12个,购置了30套体育器材,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二是在四改中,突出抓了改水、改厕工作,建成了两个大型集中供水站,全镇累计80%的村实行了集中供水;改厕方面,对京安、北街、关村、东曹路等村家庭进行了改厕,全镇累计完成了1000余户改厕任务。三是抓好“六个一”建设,即一个文化站、一个甲级卫生所、一个标准化学校、一个休闲健身广场、一个便民连锁店、一个科技综合服务中心。目前全镇已有10个村达到“六个一”标准。
全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使得该镇经济连续五年持续增长。农业经济总收入由2001年的2.58亿元增加到2006年 的 7.40亿 元 , 增 幅 达185.9%;小麦生产由 2001年的15011吨增加到 2006年的 18415吨,增幅达22.7%;工业产值由2001年的1.2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7亿元,增幅达2043%;完成税收从2001年的1000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2.35亿元,增幅达2250%;农民人均年收入由2001年的2517元增加到2006年的4908元,增幅达95%,实现了全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先后荣获省级 “先进基层党组织”、“小康建设百强乡镇”、“全省信用乡镇”、“爱国卫生先进乡镇”等奖项。荣获市级 “文明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劳动竞赛先进集体”等奖项。连续三年荣获全县综合考评一等奖,连续三年荣获全县精神文明建设“丁村杯”一等奖,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经济强镇”、“文明乡镇”称号。
新城展现新风采
襄汾县新城镇辖40个行政村,城镇人口8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41099人,耕地面积83625亩。新世纪以来,该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干部、群众以“整机关、树形象;破难题、干实事;抓调产、上项目;争上游、创一流”的工作精神,勇立潮头不言败,争先发展不懈怠,连续几年全县综合考评名列前茅,实现创建文明乡镇、小康乡镇、亿元乡镇的既定目标。
立足于地处城郊、水利不便、旱垣较多的实际,新城镇党委、政府不失时机提出了“南红枣、北树草、城郊菜、优质粮”的农业调产思路,积极实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充分利用酸枣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南部16村为主,采取嫁接栽植等办法大力发展红枣产业,目前红枣面积达到6.1万亩,栽植枣树720余万株,仅此一项可为农民年增收1000多万元,其中官滩枣被评为“山西十大名枣”之一,并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以城郊7个村为主积极实施菜篮子工程,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目前全镇露地菜发展到3000多亩,大棚菜发展到600多个。以蒙亨、闫店等8个村为主,大力发展养鸡、养猪、养牛等养殖业,目前鸡存栏达40万只,猪存栏8000头,牛存栏3000头。以南村、夏梁、宋村等为主大力发展特色果业,目前,苹果、油桃等产品年产量可达1000万公斤,每年为群众增收1500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2001年的2518元发展到2006年的4368元,增长73.5%。
为把全镇农业产业做大做强,该镇还积极创优环境,招商引资,先后办起了七大农业龙头企业,博普园中药材开发公司、丁陶木业、汇通淀粉加工等企业相继投产,不仅延伸了产业链,巩固了产业优势,而且还可为群众年增加收入亿元以上。
“脱胎换骨改造传统产业,求新求高发展新兴产业”是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工业调产战略,几年来,该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干部先后推掉了三座100立方米以下的炼铁厂,新上了山西锌业集团、金泉铸造有限公司、拥军汽车回收公司、混凝土搅拌公司、配煤中心等工业企业,全镇的税收呈现出连年递增的良好势头,2001年税收0.21亿元,2006年达到1.69亿元,比2001年增长704.8%。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后,镇党委、政府认真研究提出了“典型带动,整体推进”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力求改变农村面貌。一是投入3000余万元,对辖区农村实施了硬化工程,先后硬化通村及村内道路55万余平方米,改造通村油路12.8公里,较好地解决了群众行路难和农产品运输难的问题。二是投资600余万元,对各村实施了绿化工程,为群众的生产、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投资240万元,为19个有条件的村建起了文体休闲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全民健身已蔚然成风。四是投资2000余万元,新建了镇初中和七所寄宿制小学,彻底解决了学生的上学难问题。五是筹集300余万元,对赵曲卫生所进行了改造和装修,为农民就近看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舒适的环境。六是农村改水改厕和沼气工程,涉及2000余户,群众的生活环境有了质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