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热点资讯
示范县镇
聚焦三农
法律法规
理论视野
视频中心
清风苑
中心介绍
网站首页
>>
示范县镇
>>
示范县
>>
查看详情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
2018-03-02 11:04:21
章丘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城乡统筹、三化同步”的总体目标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各级一号文件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富裕章丘、和谐章丘、富裕章丘为目标,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城乡民生,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城乡和谐发展程度和居民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
党的十七大以来,章丘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城乡统筹、三化同步”的总体目标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各级一号文件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富裕章丘、和谐章丘、富裕章丘为目标,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城乡民生,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城乡和谐发展程度和居民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2016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672.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4亿元。在2014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市)评选中位列第34位。粮食生产实现了九年连增,农民收入在济南市率先突破了万元大关,2016年达到18736元,增长15.7%。
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以新型工业化为先导,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高效产业,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县域经济规模,为农民充分就业、持续增收搭建载体平台。一是集聚发展新型工业。着力做大做强交通装备、机械制造、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四大主导产业,加快提升铸锻铸造、起动机械、纺织服装、印刷包装四大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四大新兴产业。以国家级山东明水经济开发区“一区四园” (明水经济开发区主项目区,城东民营园、赭山工业园、化工工业园、空港工业园)为主阵地,加大招商选资力度,中国重汽、中集车辆、三一重工、海尔电机、可口可乐、哇哈哈、银鹭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2011年,全市利税过千万元企业达到188家,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达976亿元、利税88亿元。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做大产业规模、做优农产品品质、做畅营销渠道、做高经营效益,以科学规划引领持续发展,以质量安全夯实产品营销基础,以基地园区壮大农业实体经济,以人才科技增强发展后劲,以对接融合推动农业功能拓展效益提升,农业的整体素质、市场竞争力和富民增收水平进一步增强。粮食实现九年连增,2011年,粮食自给率100%;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72.6%,比2010年增长0.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5%,比2010年增加0.5%。建成680多处标准化种养基地,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到678家,济南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53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加工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8%。注册涉农商标280件,认证“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6件,13件被评为驰名、著名商标,居全省各县市之首。认证农业“三品”总数208个,9个农产品登记为“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章丘大葱”品牌价值达到26.46亿元。人均肉类拥有量114公斤,比2010年增加11.8%;人均奶类拥有量72.7公斤,比2010年增长20.5%。先后被评为全国果菜十强县市、全国果菜产业科技十强县市、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市)、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市、全省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县(市)。三是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泉水资源和龙山文化、清照文化资源,大打文化旅游牌,加快了白云湖和江北聚落标本-----朱家峪的开发力度,开发建设30里绣源河景观风貌带,沿岸打造一条休闲度假观光购物居住带,组织开展旅游推介会和20多个农事节庆活动,提升旅游等生态服务业份额。三次产业的发展和振兴,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创造了条件,每年1.5万人以上农民从农业领域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2011年,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达到74.1%,比2010年增长0.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736元,比2010年增长15.8%;农村生活用汽车拥有率达到36%,高居济南市各县(市)之首。
二、建设服务并重,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社区化
按照三化同步的要求,以规划为引导,以重点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载体,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引导产业、人口向城镇集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2011年,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3.0%,比2010年增长1.0%。农村住房人均面积43.7平方米,比2010年增长2.1%。
一是树立全域城镇化理念抓规划。高起点编制了《土地利用规划》、《市域镇村体系规划》和《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专项规划》等重大专项规划,明确了不同区域的建设方向,将全市908个行政村规划为196个新型农村社区,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城镇组团为支撑、以新型社区和生态村居为基础的新型城乡空间规划体系,为城乡建设绘就了蓝图。二是以重点镇建设提速城镇化。支持刁镇县域次中心城市和文祖、普集等中心镇、重点镇跨越发展,集中财力物力打造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名镇、旅游强镇和现代农业大镇。按照“兴业、聚人”的原则,突出抓好全省百强镇、济南市重点镇刁镇的城镇提升工程,以高端工业为核心培育高效生态产业,以道路、供暖、供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增强承载能力,以发展教育、医疗、就业、保障、住房等社会事业为重点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以彰显生态湿地灵气和儒商文化底蕴为内涵提升城镇品位,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将刁镇打造成为独具特色和魅力的章丘北部新城和县域次中心城市。三是坚持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带动农村布局。综合利用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制定出台税费减免、财政奖补政策,每年投入2亿元财政资金,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去三年,全市共建设新型农村社区60个,新建公寓楼969栋、3.9万户,总建筑面积462万平方米。今年新启动了绣源河沿岸5个行政村、1656户的异地整体迁建和白云湖东湖、黄河北房等12个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年内完成83栋、3335户公寓楼的建设,总建筑面积36.12万平方米。按照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总体要求和“十有”的标准,配套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警务室、文体活动室等,让群众住得舒心、开心、放心。我市被评为全省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先进市,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经验被新华社誉为 “章丘样本”。
三、改善农村民生,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综合运用一事一议等政策,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不断改善农村交通状况。以建设“区域交通运输现代化、城乡交通一体化”示范区为目标,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全市行政村通油路率达到99.3%,行政村主干街道硬化率达到96.3%,基本形成了乡镇互连、村村相通、快速便捷、安全舒适的农村公路网络。加快构建方便快捷的客运体系面,在14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规划农村班车客运线路60条,投放客运车辆111台,903个行政村通了客车,行政村通客车率达99.5%,形成了以明水城区为中心,乡镇驻地为结点,辐射全市行政村的客运网络格局。二是实施户户通自来水工程。在村村通自来水基础上组织实施好中央财政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全市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8%以上,除黄河明年春季农民将全部吃上安全放心水。三是实施“一建三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生态富民工程。年内新建沼气村级服务网点26个,新建中小型沼气工程15处,安装太阳能热水器370台,全市累计建设户用沼气池2.9万口、大型沼气工程2处,安装太阳能5700台,农民生活更节约、节能、洁净、卫生。四是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广播电视、通讯、互联网覆盖所有村庄,2011年农村生活信息化程度达到67.5%,比2010年增长0.3%。
四、强化城乡综合治理,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持续实施基础建设、绿化提升、综合治理等工程,积极创建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一是持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整合农村道路网化、户户通自来水等涉农资金项目,用足用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着力改善农村供电、供水、行路等基础条件,2011年,全市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8%以上,安全饮用水比重达到100%;行政村通油路率达到99.3%、通客车率达到99.5%,村居室外道路硬化率达到82.4%,比2010年增长7.7%。累计投入“一事一议”奖补资金1.36亿元,实施村级项目592个,惠及48万农村人口。在今年召开的全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经验交流会上,章丘作了典型发言。二是全面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投资7100万元,在全省率先构建起“统一收集、统一运输、统一处置”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现了城乡环境卫生工作的全方位覆盖、无缝隙对接、一体化管理。今年5月27日,全国环卫行业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经验交流会在章丘召开。三是综合整治城乡环境。先后实施“五小”企业整治、沙场清理、废旧塑料整治、山石开采集中整顿等专项行动,依法取缔小石灰窑、小焦宝石窑、沙场等企业1600多家,一举取缔了白云湖周边违法违规废旧塑料生产经营行为。实施农村污水治理项目,建成20处农村污水处理站,配套建设42公里农村污水管网,实现了镇街驻地污水处理全覆盖。开展全国卫生城市创建活动,对小清河、绣江河、漯河等主要河道和济青、济莱高速路等骨干道路沿线环境集中整治,城乡环境面貌大为改善。四是持续推进城乡园林化、市域生态化。投资30亿元,实施绣源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新增绿化面积600万平方,成为纵贯城区南北的30里生态长廊。做大做足泉水文章,启动了以绣江河为核心区的城北新区综合体规划建设,再造母亲河,重现绣江田园风光。实施荒山绿化、农田林网、退耕还果、水网、路网和农村绿化工程,与山东省林业局合作共建章丘林业现代示范区,全市城市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41.1%、29.5%。实施生态富民工程,推动农户建设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累计建设户用沼气池2万口、大型沼气工程2处,安装太阳能7000余台,清洁能源比重达到100%,卫生厕所比重达到57%,比2010年增长2%,农民生活更加节约、节能、洁净、卫生。五是实施教育、医疗惠民工程。近年来投资9亿元,改造提升80多处农村中小学校,完成东山小学、福泰小学、三职专学校新建、改迁建,新增校舍面积20万平方米。2011年人均受教育水平9.3年。投资5亿多元,健全三级医疗服务网络,推行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缓解。加强食品安全管理,被评为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市。连续14年被评为济南市人口目标责任制年度考核一等奖。六是不断完善城乡社保体系。以南部山区和北部滩区为重点,连续五年实施农村扶贫工程,2011年,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为1.68%,比2010年减少了1.2%。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和受益范围,2011年覆盖率达到99.9%。在山东省率先实现城乡新型养老保险全覆盖,2015年,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88%。提高农村五保人员的生活保障水平,20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有高标准敬老院,被评为全省敬老院建设先进(县)市。
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城乡文明程度
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着力抓好历史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先进文化的引进吸收和城乡居民文明程度的全面提升,努力提升区域竞争软实力,提升发展境界和后劲。一是实施农民培训和实用人才培养工程。以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就业技能、致富本领为重点,每年对3万人次农民进行科技和技能培训,组织合作社负责人、回乡大学生培育活动,全市各类农村实用人才达到1.9万人,涌现出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王安,山东省乡村之星沙树星、陈海军、刘鹏,回乡创业大学生王元虎等100多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在提升农民素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二是抓好文化创建活动。突出强抓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所有镇(街道)全部建有文化站,新型农村社区建有文化活动中心,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搭建了载体平台。积极扶持文化团体开展文艺活动,重点组织了庄户剧团展演、民星才艺大赛、基层文化培训、百脉剧场演出、文化下乡和广场文化演出等活动,深入挖掘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举办清照文化周,组织百家媒体“清照故里”行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凝聚了民心民力;拓展了对外宣传渠道,提升了城市形象;做靓了文化品牌,推动了文化发展。2011年,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5.95%,比2010年增加0.5%。三是组织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道德模范评选和孝心村(社区)、孝心镇(街道)、孝心市创建,以及“美丽乡村”、“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群众性文明评选活动,官庄镇吴家村被列为济南市首个中华孝心示范村,带动农民道德水平、文明程度的全面提升,促进了农村社会的文明和谐。
六、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创优城乡统筹发展环境
加强党对农村的组织领导,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完善村民自治和社会管理机制,增强村集体发展能力,农村管理民主和村民自治比重分别达到100%,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夯实基础。一是确保村“两委”班子稳定。按照加强领导、扩大民主、依法办事三者并重原则,组织好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换届工作,目前91.3%的村党组织书记和80.1%的村“两委”成员达到“三高三强”标准;100%的村委会有女性成员,呈现出“素质提高、结构优化、功能强化、活力增强”的新特征。二是切实增强农村党员队伍活力。全面建立落实了党员“育管评”一体机制。发展党员实行“全程票决、全程审查、全程公示和组织委员全程参与”四项制度;流动党员管理实行“一卡三联”制度,即每名流动党员一张联系卡,做到联思想关怀、联生活帮扶、联作用发挥;对党员考评实行“积分考评、民主评议”制度,对党员发挥作用情况全面客观准确地予以评价,并严格落实不合格党员处理机制,切实激发广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三是规范基层组织运行机制。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规范提升年”活动,按照“分类指导、全面规范、整体提升”的思路,进一步深化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工作,分行业、分领域对现有基层党建各项工作制度进行了全面地梳理规范,指导各级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大力实施“典型示范培养”工程,宁家埠镇向高村党总支、圣泉集团党委等13个先进优秀典型列入全省和济南市“双百先锋”行动。四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立村集体增收项目启动扶持机制,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对集体经济空壳村和薄弱村牵头兴办合作社、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工商企业、修建经营性服务设施等能够带动村集体增收的项目给予适当扶持,减免村居发展集体经济项目相关收费,用足用好上级扶持政策,组织开展“百村牵手”行动、“城乡互联、百村共建”活动,建立结对帮扶机制、村级集体经济保护机制,以外部“输血”带动村居“造血”功能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力不断增强。五是切实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按照“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不断健全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村居设置了警务工作室,农村治安巡逻队员达到5000余名,人民调解员发展到3400余名,成为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力量。坚持“严打”方针,着力查处涉及农村黑恶势力犯罪、非法集资、侵占集体资产、盗窃牲畜、破坏农电及农村水利设施等违法犯罪活动;严厉打击盗伐森林、非法采矿、非法占用农田等破坏农村环境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效维护了农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和经济秩序。依托基层综治组织平台,对2658起农村群体性事件进行调处,调处成功率达到99%,防止民转刑案件26起,避免群体性事件20起。农民对社会安全满意度达到97.7%,比2015年增长2.7%。
全国新农村建设网
京ICP备13010650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25号国务院国资委机关服务局1号楼
技术支持:
金硕软件
网站首页
一键拨号
示范县镇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