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县地处鲁中南山区,是济宁市唯一的纯山区县,总面积1118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街道),600个行政村居,62.4万人。境内天蓝地绿、石奇林密、山青水秀、泉多景美、瓜甜果脆。泗水历史传承悠久,是东夷文化的摇篮、儒家学说的发祥地,“天皇”伏羲的故乡,圣人孔子的诞生地,先贤仲子的故里,卞姓、仲姓的发源地,始设于隋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打造秀美宜居新农村
——争创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宣传材料
中共泗水县委 泗水县人民政府
生态立县 环境优美
泗水县地处鲁中南山区,是济宁市唯一的纯山区县,总面积1118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街道),600个行政村居,62.4万人。境内天蓝地绿、石奇林密、山青水秀、泉多景美、瓜甜果脆。泗水历史传承悠久,是东夷文化的摇篮、儒家学说的发祥地,“天皇”伏羲的故乡,圣人孔子的诞生地,先贤仲子的故里,卞姓、仲姓的发源地,始设于隋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泗水矿产资源丰富,优质石灰石储量100亿立方米,优质花岗石储量50亿立方米,优质陶土储量13亿立方米,另有大量砭石、高岭土等矿藏。泗水生态环境良好,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誉为“海岱名川”,目前林木覆盖率达45.6%,是“山东省绿化模范县”。境内泉源众多,泉林泉群被《山东通志》列为“山东诸泉之冠”,是我国江北罕见的自然泉群、国家注册的“中国泉乡”。

近年来,泗水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荒山绿化植树造林,严格推行节能减排,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既保住了青山绿水,又收获了累累硕果。泗水地瓜、花生、绿豆、小麦、裘皮羊成功注册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优质西瓜之乡”“中国优质花生之乡”“中国优质地瓜原产地”,成功创建“中国优质林果之乡”“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与监管示范县”“全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山东省生态文明乡村工作先进县”“山东省园林城市”。
加强领导 稳步推进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立了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副组长。同时成立了县农村六大重点工程指挥部,抽调农业、林业、畜牧、水利、建设、交通等部门同志,实行联合办公,对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重点水利等六大工程进行跟踪服务、定期调度,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开展,切实改善了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实现全民共享。同时,启动了新一轮的镇域经济发展规划修编,依托各乡镇(街道)基础优势和发展潜力,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和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要求,合理调整现有产业布局,主动延伸配套县工业“六大主导产业”和农业“五大主导产业”,实现镇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群化。

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农村医疗、教育、卫生、文体设施改善等方面的资金投入。2011年,县财政用于“三农”的预算资金5.48亿元,占总预算的49.8 %,比2010年增加1.11亿元,增长25.4%。同时,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2011年,落实小麦良种补贴246.7万元,玉米良种补贴325万元,棉花良种补贴48万元,花生良种补贴280万元,农机购置补贴800万元,粮食综合直补资金3159万元,调动了广大农户的种粮积极性。争取测土配方施肥、农民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等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将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争取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5亿元,大力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争取道路、桥梁建设等扶持资金8000余万元,方便了农户的出行和农产品市场的开拓。争取民生补助、医疗救助等扶持资金6138万元,保障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投资1420万元,建设完成2栋11层的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老年公寓楼;投资3500万元,启动建设了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大楼的建设,2012年底交付使用。

一二三产业联动 发展后劲十足
立足泗水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优势,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民增收的“二次革命”。建立健全了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体系,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降低无机化学物资的投入和残留,完善了花生、地瓜等8个品种、21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建成了西瓜、土豆、核桃、黄金梨等标准化种养基地110余处。目前已有54个、32.4万亩通过了“三品”基地认证,泗水地瓜品牌价值已达18.75亿元。

坚持以企业为龙头、基地为依托、标准为核心、品牌为引领、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注重培植和引进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加工企业,投资15亿元的娃哈哈灌装饮料、投资10亿元的甘薯高科技产业园、投资4500万美元的康师傅味珍食品、投资5亿元的汇源地瓜汁深加工、投资2.5亿元的雨润肉类加工、投资1.2亿元的泉润养殖基地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50余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3家、省级2家,为农业经济发展添足了后劲和活力。

加快推进生态旅游业,着力打造第三产业发展支撑点。已建成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个,各类休闲旅游农业观光园区31处,其中农家乐18处,休闲农庄2个,休闲农业园区7处,民俗村4处,休闲旅游农业从业人员3000余人。休闲旅游农业资产总额30.8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35亿元,年营业收入8000余万元。规划建设了万紫千红、圣地桃园、西侯幽谷、王家庄民俗村等旅游景区,成功举办“泉水节”“桃花节”等节庆活动,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在解决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1年内接待游客110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61.5%。

基础配套 生态宜居
围绕“通路、通电、通水、通气、通信息网络”等五大工程,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2011年,投资2500余万元,完成农村公路建设50.5公里,建成泗源、寺台2座大桥。投资4904万元,完成泗城110千伏变电站改造、苗馆35千伏变电站增容、35千伏西柘线改造及11条10千伏线路改造工程。投资1.2亿元,展开了济河治理、泗河治理、龙湾套西干渠节水改造、贺华干渠清淤维修、小流域治理、库区移民等重点水利工程52项。投入1800万元,解决了中册、柘沟、星村3个乡镇38个村4.17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投资138万元,建成农村户用沼气1000余户、连户沼气2个。投资3.55亿元,启动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16个,涉及13个乡镇(街道)20个村,总规划建设385栋6073户。完善了社区配套,做到了农户入住后,“购物有处买,有病有处看、农机有处放、畜禽有处养,有水、有电、有路、有休闲健身场所”。

环境综合整治迈上新台阶,配备了专职保洁员973名,基本实现了城乡垃圾集中一体化处理。投入1200万元,建成镇(村)垃圾填埋场11个、垃圾池4900余个,清理“三大堆”8.8万余处,拆除乱搭乱建设施2.9万平方米。投入350万元,对中兴路、泗河路北段、光光明路南段等道路进行了环境整治及绿化提升改造,栽植雪松、紫叶李、紫薇等绿化苗木20万株。投入2200余万元,完成成片造林4.5万亩,林木覆盖率增加到39.8%。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公园3处、省级湿地公园3处、省级水利风景区3处。

转作风 树新风 共建和谐新农村
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泗水、活力泗水、幸福泗水”的奋斗目标,深入开展“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执政观,着力转变干部作风。大力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和“大规模驻村入户、面对面谈心交流”活动,号召广大干部职工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现场办公,加强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积极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竭尽全力为农村发展稳定服务,为农民群众服务,帮助解决村里的发展难题和群众的生活困难,助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同时严格执行“5个严禁”、“17个不准”和“5个一律”的换届工作纪律,选好配强了镇村“两委”班子,符合“五个好”和“三高三强”标准的镇村领导班子比例达到80%、60%以上,进一步增强了基层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大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相继开展了“文明心灵”、“亲情携手扶残助残”、“健康乡村行”、“让家园更加美丽”、“送文艺下乡”等十大“讲文明树新风·情满山乡”志愿服务行动,引导广大村民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逐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身体力行地改造农村环境,倡导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大力营造了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目前,全县创建省级文明村镇4个、省级文明社区1个、文明生态村207个、文明小康村24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