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热点资讯
示范县镇
聚焦三农
法律法规
理论视野
视频中心
清风苑
中心介绍
网站首页
>>
示范县镇
>>
示范县
>>
查看详情
陕西省镇坪县
2023-12-08 15:03:38
中国
绿水青山生态宜居示范县
--镇坪县
镇坪
地处陕西省最南端
,陕、鄂、渝交界之地
,位于
中国地图几何中心,南连长江三峡,北融秦巴汉水,
全县国土面积
1503平方公里,辖7镇58个行政村
4
个城市社区
3个移民搬迁安置社区
,总人口
5.79万人。全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覆盖率高达88.8
1
%,有中国“生物基因库”之称;生态环境优异,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350天以上,
南江河水质
常年保持
Ⅱ
类
以上、空气质量全省第一
;中药资源丰富,宜药面积
40万亩,适生中药材426种,黄连、玄参、葛根、天麻、麝香等中药材量大质优,
黄连、玄参两个品种通过
GAP认证,镇坪黄连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
汉江一级支流南江河纵贯全境,流域面积
5平方公里以上河流70条,河流水质常年稳定在
Ⅱ
类标准以上
。素有
“自然国心、长寿镇坪”之美誉,是“中国长寿文化之乡”、全国“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入选中国康养可持续发展百强县、“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一、
坚持生态优先战略,厚植绿色发展本底
近年来,镇坪县坚持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确立生态立县发展战略,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绿色循环发展之路。十年来,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赓续奋斗、不懈努力,让良好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最亮丽的发展底色。
坚持生态立县。
牢固树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
推动县域因生态而美、产业因生态而强、群众因生态而富。
把山好、水好、空气好作为
绿色
发展的第一品牌
,
坚持思路不动摇、口号不更替、做事不折腾,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一以贯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沉心静气、久久为功,
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强化生态优势。
把山好、水好、空气好作为发展的第一品牌,森林覆盖率保持
88.
81
%
以上
、南江河水质
常年保持
Ⅱ
类
以上、空气质量
持续稳居
全省第一
、
全国前列,构筑高质量发展绿色屏障。
2018年成为安康市第一个整县脱贫摘帽县,2019年荣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2023年入选“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
促进生态转化。
申报列入重点生态保护区的考核,由主导考核
GDP变为主导考核生态环境和生态经济指标,加大相关考核指标权重。用考核的杠杆推动生态立县政策的落地。同时,建立干部“实绩档案”,用“帽子”推动县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
依托资源和环境优势,一批
“两山”转化生态示范工程、产业项目、实践创新基地不断壮大,以现代中药、富硒食品、文旅康养、绿色建材产业为代表的生态产业对
GDP的贡献率达80%以上
。
二、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强化绿色发展支撑
紧紧围绕生态经济强县建设目标,坚持园区承载,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开放赋能带动产业转型,加快构建中药首位产业引领,富硒食品、文旅康养、绿色矿产、加工制造协同发展的
“1+4”生态产业体系。
首位产业引领,激活绿色引擎。
围绕中药首位产业,坚持飞地做加工、县域建基地、校企共研发、全域拓市场,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增收链深度融合。基地在县域,建成园区
28个、种苗繁育示范基地5000亩、标准化林下种植基地30万亩。加工在县外飞地,中药配方颗粒招商落地,2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开工建设。科研在高校,中国药大对口帮扶、设立研发中心。营销在全域,产业物流园开工在建。
探索美丽经济,壮大生态旅游。
发展美丽经济的路径宽广多样,镇坪县立足自身条件,选择了全域旅游。在全县开展旅游资源调查,评估
5A潜力旅游资源1个、4A潜力旅游资源10个、3A潜力旅游资源25个。
建成飞渡峡
4A级景区,开发巴山长寿谷、林河“爱情谷”景区,提升曙河生态旅游经济示范区,游客流量年均增长20%。以“一镇六村”乡村振兴示范镇村为抓手,以探索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主线,探索推行“乡村民宿+露营基地+土特产+人居环境整治”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共建成投运民宿、露营基地46家,示范引领作用已初步显现。
推进绿色招商,激活生态潜力。
生态审核前置把关,一个落地项目、一名包联领导、一个服务团队、一套支持政策、一个考核办法、一抓跟踪到底。绿色招商,没有让投资客商望而却步,优势的生态空间、优质的招商服务进一步打动了优质大商,桂花能源、陕西水务、欣陕茶业、安得药业、方圆制药等知名企业纷纷走进镇坪兴业投资。
壮大集体经济,探索共同富裕。
村级集体经济
100%全覆盖,村资本均超过50万元,依托绿色资源,实现100%稳定分红。
2023年,全县58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其中8个村超过50万元,在全市率先完成“壮大培强”任务。
三、擦亮生态环境底色,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目标,深入学习运用浙江
“千万工程”经验,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突出
“一镇六村”共同富裕示范建设,加快推进整治村庄向经营村庄转变,创新推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521”模式,休闲农庄(乡村民宿)+露营基地+人居环境整治模式引爆乡村旅游促农增收。获评2022年度全省、全市巩固衔接考核“双优秀”,巩固衔接“五抓五防五守”经验获得国家乡村振兴局发文推广,《三链融合
首位突破》典型经验在《陕西工作交流》刊发。
推动城乡互补发展。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错位
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的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平台,推进一二三产融合,
畅通
城乡
“人
、
地
、
钱
”等要素的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
通过就业创业、产权租赁、产权入股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共享城乡融合发展成果。
村企融合发展增收。
通过股份、资源资产租赁、订单等方式,建立中药产业龙头企业与全县
58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4200余户农户“三位一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村集体、企业、农户共同发力,推进中药产业示范村32个,建成黄连种苗示范基地5000亩、标准化林下黄连种植基地10万亩。
带动稳定就业增收。
按照
“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思路,统筹财政补贴、技能培训、金融支持、援企稳岗等政策,建立“两租”“两单”“两股”联农带农机制,确保每个有劳动力的农户都能够在中药产业链条中找到适合自身的产业增收项目,有效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产业基础。
四、培育生态文化底蕴,营造绿色发展氛围
深入挖掘自身的长寿文化、盐道文化和药乡文化,让绿色乡风成为重要的客源引力。
完善设施夯基础。
全面建立县镇村三级垃圾污水处理体系,创新建立农村环境保护基金,农村聚居区污水实现达标排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99%。全县累计造林绿化6万亩,建成公路绿色长廊120公里,生态镇创建达到100%。
强化执法除陋习。
森林禁伐、山林禁挖、林间禁猎、河道禁渔,处罚一批、震慑一方,
“野生动物上餐桌,保护植物进花盆、生活污水入河道”得到彻底整治。
乡风文明增。
突出乡风文明
“红黑榜”,拓展村规民约,改革生态陋习,倡导生态新风:不燃放烟花爆竹,降低空气、噪声与垃圾污染;不大操大办酒席,降低人情负担、减少厨余垃圾;不滥渔滥猎、乱采乱挖,丰富群众活动,倡导绿色乡风
。
生态文明建设的群众参与度、公众满意度均超过
90%
,
绿色乡风丰富了群众的脑袋,增收了群众的钱袋。
全国新农村建设网
京ICP备13010650号-1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25号国务院国资委机关服务局1号楼
技术支持:
金硕软件
网站首页
一键拨号
示范县镇
投诉举报